今天中午,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获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质子治疗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标志着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将在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针对患者最关注的治疗费用问题,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表示,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落户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将会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治疗费用相比进口设备会进一步降低,让患者可以用得起,最大范围惠及百姓。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临床疗效显著 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本次获批的质子治疗系统,用于治疗全身实体性恶性肿瘤及某些良性疾病。瑞金医院作为临床试验承担单位,自2021年底开展质子治疗系统固定束和180度旋转束治疗室临床试验。宁光院士介绍,在为期半年的临床试验期间,瑞金医院团队克服上海疫情困难和影响,验证了质子射线射程的精准性和稳定性,针对不同受试者的病情特点,确定设备的临床应用场景,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的质子治疗技术和临床标准化操作规范,形成质子治疗系统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系统性、标准化、规范化的“瑞金方案”。 瑞金医院放疗科主任陈佳艺介绍,针对部分肿瘤,质子治疗具有优越的物理特性,但长期以来一直依赖整机进口,临床医生在疑难病例讨论时常常感慨,“如果这个病人能用质子治疗,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按照临床需求进行研发,临床医疗团队前端就已经介入,这也是研发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独特的优势。
本次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共47人,年龄跨度为32岁到80岁,涉及头颈、胸腹、盆腔和脊柱等部位的11个瘤种,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颅底脊索瘤患者视力大幅度改善;侵袭性垂体瘤泌乳素水平持续下降,病态肥胖改善;骶尾部脊索瘤患者尿控恢复正常,肿瘤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受试者经质子束照射治疗后,肿瘤症状、体征和标志性肿瘤指标明显改善,肿瘤控制率达到100%,其中近半数受试者的肿瘤病灶完全消失,一成受试者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同时,质子束精准“爆破”的特点,有效控制了其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减少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和因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临床医生看来,临床试验的结果已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患者可以通过门诊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就诊,同时也会开放在线咨询,对患者进行初筛。
宁光院士透露,10月,瑞金医院将进入正式临床治疗肿瘤患者阶段。瑞金医院本部和北部院区已实现互联互通,两个院区都设置有质子治疗工作站,方便患者在无论哪个院区都得到同质化的治疗。
十年磨一剑 国产替代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 2011年2月,上海市政府明确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研制”和“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项目作为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科院与上海市的战略性、高新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产、学、研、医一体化融合。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研发的“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于2012年2月正式立项,由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院士和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领衔研发。 赵振堂院士介绍,项目自启动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药品监管局、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上海市发改委、科委、国资委、卫生健康委及申康中心等多部门扎实推动下,按照“政、产、学、研、金、服、用”模式,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打破了大型尖端放射治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该装置在紧凑型同步加速器结构、超强场磁铁、超稳定电源、磁合金高频腔、注入引出、精密定时、调制引出、旋转机架、点扫描治疗头、机器人治疗床、图像引导及呼吸运动管理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18项,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经验证,国产质子治疗系统整体功能和性能与进口同类装置相当,运行稳定可靠,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和医疗成本,为肿瘤患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先进治疗技术和设备。
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曦东介绍,目前,艾普强公司已在上海市嘉定区投资6.2亿人民币,建设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粒子束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基地,并将根据国内粒子放疗发展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小型化质子治疗装置和多粒子治疗装置的研发和产业化转化。企业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治疗系统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提质增效拓能 打通产品注册上市“最后一公里” 质子治疗系统的注册上市,也得益于上海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筑的全方位服务指导机制。2021年,质子治疗系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此后,国家药品监管局、国家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上海市药品监管局全程指导,推进加快产品注册上市进程。
“近年来,上海市药监局重点关注医疗器械的创新,对于这些国产的创新产品给予更多的关注。”市药监局副局长郭术廷介绍,近年来,上海市药品监管局积极转变职能,多措并举,主动服务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在制度赋能上,对有需求申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精准梳理申报产品的核心专利、技术特点、临床优势,提高申报工作的精准性。对本市进入国家创新通道的企业,加强跨前服务,协调指导解决创新医疗器械在注册检测、临床试验、注册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截至目前,上海市累计70项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通道,获批注册证30张;其中今年共有9项进入创新通道,获批注册证6张,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效率赋能上,实施医疗器械提质增效扩能行动计划,持续提高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效率。今年以来,上海医疗器械总体注册周期平均约100个自然日,较2021年初压缩近1/3。在辐射赋能上,依托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上海服务站,自2021年起,在全市12个地区设立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携手区域市场监管部门和产业部门,持续挖掘各区医疗器械创新资源,及时将专业服务延伸到科技创新前沿,目前对本市90余家企业的170多项产品实施精准服务,创新企业覆盖浦东新区、嘉定区、徐汇区、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和临港新片区。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