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华回顾 | SSS-CLUB 2022 第五期
2022年6月30日,由史赛克公司和卒中视界共同推出的 SSS-Club——ICAD专题正式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桂莲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林东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同时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浩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高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朱军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张涛教授作为会议讲者进行经验分享。各位大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影像和临床策略进行讲述,让我们通过精华回顾聆听专家之声。
开 场 致 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林东教授在进行开场致辞时指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介入治疗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也经过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就目前来说,在病人的选择、治疗策略、技术方法和材料选择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非常感谢史赛克公司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邀请到各大中心的专家教授为各位同道做专题报告,相信今天各位教授带来的汇报将是干货满满,同时也预祝今天的活动圆满成功!
会 议 精 华
我和我们的神经介入团队
张桂莲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为深耕脑血管病诊疗多年的专家, 张桂莲教授仍对神经介入充满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桂莲教授结识了神经介入专家凌锋教授,以此为契机,开始领略到神经介入技术的神奇与精妙。对神经介入的热情让张教授不顾射线对身体的损害,毅然选择学习并从事神经介入。那一年,她44岁。张教授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本着谦虚好学的态度深耕神经介入领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临床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2015年张教授团队在国内首先提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术前评估新方法BPAS-MR,为科室争取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张教授的讲述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神经介入医生的可贵品质。勤奋严谨、刻苦努力的张教授,为新一代神经介入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ICAS中期结果
徐浩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浩文教授着重阐述了Neuroform EZ支架治疗ICAS的中期结果。1664年-2019年,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和器械发展经历了巨大变革。徐浩文教授对开环和闭环支架在ICAD中应用的优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展示了Neuroform EZ支架系统的设计、释放方式、优势与不足。结合本中心治疗经验,徐浩文教授总结指出,在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期,ICAD治疗中患者的精确筛选是降低支架治疗并发症的重中之重。
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历程
朱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朱军教授指出,2014年SUMMPRIS的研究结果,带来了ICAD介入治疗的寒冬。朱教授认为,首先应把患者的获益作为治疗的第一考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器械及治疗方式,同时要学会放弃一些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这样也是为了患者能够更多获益。
对于患者的选择来说,应选择具有明确缺血发作史且药物治疗不佳患者,术前精准评估责任血管,围手术期给予双抗+他汀治疗并控制基础病。术中注意结合多种技术和器械,提高操作系统稳定性。最后,朱教授通过典型病例对ICAS介入治疗的技巧进行了精彩分享。
ICAS治疗之路与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防治
张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张涛教授指出 ,据2019年卒中数据分析,我国卒中致死率居高不下,其中62.4%为缺血性卒中。ICAS是亚洲人群高发疾病,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病因的46.6%。目前ICAS治疗策略沿用了部分心脏领域的处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创新发展。张涛教授认为抗凝治疗风险总体高于抗板治疗,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应尽量短程使用以减少出血风险。
对ICAS介入治疗,张教授认为单纯球扩成功率高,但继发卒中风险仍较高,自膨支架效果欠佳,Wingspan及Neuroform EZ支架具有较高成功率。最后,张教授分析了ICAS最新研究CASSISS,对ICAS未来的治疗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对本中心并发症的处理心得进行了精彩分享。
讨 论 总 结
本次会议主持人 张桂莲教授和 林东教授共同指出:手术不是一切,神经介入是高风险操作,其术后管理也尤为重要,神经重症中心的建设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的重点。此外,应着重加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流体力学分析、脑血流功能与结构评价等新型评价手段,优化病人筛选和手术时机选择。神经介入的发展需要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也有赖于器械的迭代更新,我们坚信未来定会迎来胜利曙光。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会议完整回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