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正规助孕机构(上海本土新增0+1!核酸日检测能力提高至4.5万份!昨天的发布会,邬惊雷回应了这些问题→)

admin 3年前 (2022-09-28) 上海试管婴儿 100 0

原标题:上海本土新增0+1!核酸日检测能力提高至4.5万份!昨天的发布会,邬惊雷回应了这些问题→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9月23日)通报:2022年9月22日0—24时,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在隔离管控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5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本土病例情况

2022年9月22日0—24时,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2022年9月22日0—24时,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该无症状感染者,居住于青浦区, 系9月18日报告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管控其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经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境外输入病例情况

2022年9月22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15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8例,其中来自美国9例,来自加拿大3例,来自意大利1例,来自丹麦1例,来自西班牙1例,来自马来西亚1例,来自英国1例,来自德国1例。

病例1为马来西亚籍,在马来西亚生活,病例2为中国籍,在马来西亚工作,病例1、病例2自马来西亚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2022年9月1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3为中国籍,在韩国留学,自韩国出发,于2022年9月19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4为中国籍,在伊拉克工作,自伊拉克出发,经阿联酋转机,于2022年9月19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5为中国籍,在芬兰工作,自芬兰出发,于2022年9月19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6、病例7均为中国籍,病例6在乍得工作,自乍得出发,经法国转机,病例7在法国工作,自法国出发,病例6、病例7乘坐同一航班,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8为日本籍,在日本工作,自日本出发,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9为中国籍,在西班牙工作,自西班牙出发,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10为中国籍,在美国工作,自美国出发,经德国转机,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11、病例12均为中国籍,病例11在美国工作,病例12在美国留学,病例11、病例12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2022年9月21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13为马来西亚籍,在马来西亚生活,自马来西亚出发,于2022年9月21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14、病例15均为中国籍,在德国工作,自德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2022年9月21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15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已追踪同航班密切接触者337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

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2022年9月22日0—24时,新增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5例。

无症状感染者1为中国籍,在香港生活,自香港出发,于2022年9月1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2为中国籍,在英国探亲,自英国出发,于2022年9月1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3为中国籍,在美国探亲,自美国出发,于2022年9月1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4为中国籍,在阿根廷生活,自阿根廷出发,经德国转机,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5为中国籍,在荷兰工作,自荷兰出发,于2022年9月2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5例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医学观察,已追踪同航班密切接触者58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

普陀区

9月24日(周六)晚间

继续开展全域全员核酸筛查

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方便市民就近采样,普陀区将于 9月24日(周六)晚间继续开展全域全员核酸筛查

浦东新区

9月25日开展全域全员便民核酸采样服务

为提高疫情监测灵敏性,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浦东新区将于9月25日开展全域全员便民核酸采样服务。

嘉定区

本周日(9月25日)组织一次核酸筛查

根据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 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随申码”将会被赋黄码。为方便市民就近核酸采样, 嘉定区将于本周日(9月25日)组织一次核酸筛查,采样时段实行封闭管理,采样结束后即解除封闭。采样当日,全天凭当天采样记录出入小区。

此前,上海已有多区

发布本周核酸检测时间安排

静安区→告知书

徐汇区→ 告徐汇居民书

宝山区→ 告宝山区居民书

长宁区→ 告长宁区居民书

青浦区→ 告居民书

闵行区→ 告闵行居民书(二十八)

杨浦区→ 告杨浦居民书(三十八)

金山区→ 告居民书(9月15日)

9月22日下午 上海市政府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 ——教卫工作党委专场

抓好“顶天、强腰、立地” 上海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据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介绍,上海通过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抓好“顶天、强腰、立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属地政府投入主体责任,推动委市共建国家医学中心。上海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联动协作,共同创建19个专业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本市共获批5个国家医学中心,分别是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山医院获批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9个专科被列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7个专科被列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二是辐射市级医院优质资源优势,完善郊区新城医疗资源布局。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分别按照1200床规模新建或改扩建一家市级公立综合医院,在青浦新城新建中山医院青浦院区,在松江新城改扩建市一医院松江院区,在嘉定新城改扩建瑞金医院嘉定院区,在奉贤新城新建新华医院,在南汇新城改扩建市六医院临港院区。

三是立足群众服务需求,建设百姓家门口的好医院。2019年,上海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解决中心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目前,已认定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区级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得到提升,进一步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夯实了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核心单位的基础。同时,上海进一步明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设置布局、建设标准及服务支撑,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1所,分中心97家,服务站831所,村卫生室1147所。

核酸日检测能力提高至4.5万份 上海公共卫生服务惠民力度持续加大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介绍,上海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年来,滚动实施三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上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升级、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惠民力度持续加大。

2020年以来,在全力抓好新冠疫情防控的同时,上海组织实施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市区联动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一是建成一个平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支撑多部门、多维数据信息汇聚、整合和应用协同。

二是织牢三张网络。建成覆盖全市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传染病病原检测网络和传染病临床救治(IDC)网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酸日检测能力由2500份提高至4.5万份。

三是建成一支队伍。形成5000余人的多专业协同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不断提高疫情处置效率。

四是增强四项能力。建成慢病综合防治临床技术支持网络,提高慢性病综合服务管理能力;建成全国首个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增强群防群控健康促进能力;建成全市统一的卫生监督可视化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提升卫生综合监管能力;推进疾控能力建设,市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实验室检测能力升级。

五是开展惠民项目。优化儿童青少年近视精准智慧防控模式,30年来近视率首次下降;口腔健康服务更加人性化,试点社区婴幼儿龋齿率降低4.48%;依托数字技术,创新老年认知障碍精准干预模式。

六是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建成26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团队,培养34名学科带头人和52名优秀青年人才,学科实力不断增强,人才梯队不断优化。

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 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据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介绍,上海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上海现有卫生机构6317个,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试点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较2012年提升1.7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千,较2012年下降54.37%;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较2012年下降77.46%,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更加完善。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优化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布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系统,与全体市民一起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以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立统一调度系统,提升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郊区三级医院的“5+3+1”建设工程初步完成,聚焦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加强产科、儿科布局,有效缓解郊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加强区域性医疗服务圈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推进家庭医生“1+1+1”签约,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强化老年医疗、护理等资源配置,建成市老年医学中心,提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床位各8万余张。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布局建成五大儿科医联体,提升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儿科服务能级。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设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等重大平台,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水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公立医院办医绩效凸显,据“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最新数据,上海2家综合医院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名,2家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列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2家专科医院在同类专科医院中位列榜首,公立医院绩效水平全国领先。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5+X”健康服务业集聚区蓬勃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推行医药分开等改革,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支付。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监管、评价、投入、分配、药品供应保障等新机制。落实“医疗付费”“出生”等“一件事”改革,提升了便捷就医服务能级。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将着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市民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获得感。

上海今年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据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介绍,上海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反映突出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一是推动医联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201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医联体工作。目前已组建区域医联体55个,推进儿科、中医医联体等专科医联体建设,实现全市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全覆盖,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为本市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是不断健全网络,为妇女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两个专项规划,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奉贤院区、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科教综合楼、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江院区、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等60个项目基本完成。优化资源布局和服务供给,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从“十二五”末的179家增至395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至244家),新增儿科床位1900张。拓展“7+6”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新建瑞金医院、中山医院2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强化全方位母婴安全管理,加强多学科救治,全市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5%和92.6%。

三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截至2021年底,全市家庭医生“1+1+1”签约超过860万人,其中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7%,失能老年人签约率近94%。依托“上海健康云”建成市级家庭医生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签约、改签、解约、续约、健康咨询等全流程服务。推进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4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全面建成启用。今年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再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建设智慧健康驿站23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提供健康自检自测功能。推进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推进家庭病床为载体的居家健康服务,全年共建家庭病床8万张。在2018-2020年全国各省市基层卫生健康发展情况评价中,上海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首位。在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第三方测评中,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连续六年排名第一。

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便捷就医服务。我委会同相关部门自2020年底启动“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累计打造14大应用场景和5大创新亮点,实现医疗付费“一件事”、电子病例卡和电子出院小结、“医疗电子票据”,从支付到就诊到记录全流程闭环的无纸化、数字化管理。推出中药饮片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上海“中药云”),使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的流程透明可查。目前,龙华医院、瑞金医院、儿科医院等7家市级医疗机构和黄浦等5个区启动试运行。市民可通过“随申办”查询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的过程信息和物流信息。同时,推进急诊急救信息“院前-院内”互联互通联动,实现院前接诊、检查、转运、车上医保结算、院内急救为一体的协同服务。

280余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和正高级教师流动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上海这样做

家门口有好学校,这是很多家庭的期盼,为了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近年来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平介绍,2021年,本市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的学科达标率的城乡差距较2014年下降了约50%,有的学科实现了城乡基本持平,上海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促进了义务教育5项标准的全市统一,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2015年教育等9个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基本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和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的全市统一。这个5项标准在2020年如期实现,近期教育等7个部门又出台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5项标准,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接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所需,发挥校园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提升使用效益和服务能级,为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是创新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多层次提升优质均衡水平。我们围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重点遴选了128所相对薄弱的公办初中,实施了强校工程,推动了280余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流动到最薄弱的学校任教任职,以强管理、优师资等举措,初步探索了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学校的均衡发展新路子。

三是推动热点难点任务改革攻坚,营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良好生态。这些年上海推行了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和民办学校超额摇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焦虑,优化了义务教育的生态,落实中央双减政策,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业设计与实施更加科学,客户服务资源供给更加丰富,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

上海还以数字化赋能、优质资源共享辐射架构覆盖了各个学段的公众课堂,集聚全市优质师资,录制了1.2万余节优质课程,并依托全媒体平台和线下课堂播放,研发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的课堂教学1+1等应用场景,探索了大规模因材施教的一个路径。

“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懈追求,我们将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动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王平说。

来源:东方网综合上海发布、健康上海12320、各区新闻办

部分文字作者:刘轶琳、曹磊

编辑:shirley、小刘

审稿:卞英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免费电话试管方案咨询微信咨询

试管助孕咨询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干货微信添加 咨询助详情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