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随着成都“5+1”区域除个别街道的解封,一大批成都人又重新走出家门。从今天开始,不少人开始陆续返岗,身份也从“家里蹲”变回上班族。
宅家多日,久坐缺乏运动,复工的同时,很多人开始释放运动热情,火力全开,想把欠下的运动份额补上,而进行报复性运动。
以前不怎么运动的人,现在戴着口罩都要跑半小时;
以前每天只锻炼半小时的人,现在会锻炼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以前举铁的时候推空杆都费劲,现在恨不得两边各来10kg。
一定要注意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运动损伤哦。
疫情过后,过量运动有这些危害
据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执行组长陈志超医生介绍,按照之前的经验,疫情过后,门诊会有不少因运动过量前来就诊的患者,“有些患者特别希望通过某一个运动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最常见的是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疲劳骨折、应力骨折。”
运动过量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影响:
1.影响心肺功能健康:过度运动可能会超过心肺耐受的频率,造成心率失常,甚至心肌出血,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
2.影响骨骼肌肉系统:突然增加大量运动,可能会超过肌肉的承受能力,同时肌肉关节系统会产生抑制,肌肉保护力量会减弱。运动的时候,就容易造成骨折。
是不是运动过量,要读懂这些身体信号
适当的运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但是不合理的运动可能会悄悄伤害你。
在运动时,要读懂身体语言,身体发出的这些警报一定要重视。
找到适宜心率
对于健康人群,可以参考以下公式,测算出自己心率的最高限额。
(男205/女220-年龄)×0.6~0.85 = 心率最高限额
在这个数值内进行运动,可能对你的心血管以及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但同时,陈志超医生强调: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参考上面的公式!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前,需先做一个心肺功能评估。
在这样一个安全范围内运动,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可以避免因不恰当的运动诱发疾病,造成悲剧的发生。
因此,运动时如果心率过快一定要提高警惕,看看是否是运动过量哦。
1.持续肌肉酸痛
短时间运动量过大,会引起某部位肌肉酸痛,但是如果持续肌肉酸痛,那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乳酸堆积的酸痛,而是迟发性肌肉酸痛,需要考虑是否是肌肉细胞膜受损。
2.持续精神疲惫
一般来说,正常的运动疲劳在经过一晚的休息和调整,第二天就可以满血复活。但如果到了第三、四天,依然感觉累,可能就是运动过量,身体需要更多时间去恢复。
3.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运动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部不适等症状时,可能是出现了心脑血管问题,需要停止运动,严重时还应该及时就医。
遇到这些情况,运动时要慎重
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运动,有下面这些情况的,运动要慎重哦。
1.这些情况不要做剧烈运动:
空腹的时候不要做剧烈运动:血糖浓度低加上运动,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还会刺激心肌,引起心率失常,严重时可能会猝死。
饱餐之后也不能做剧烈运动:饭后患者马上进行剧烈运动,血供会供给运动的肌肉,导致患者出现胃部缺血,影响到消化功能,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胃部痉挛,引起急性的疼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这些人群可以先检查再运动:
不经常锻炼的人以及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先去医院做检查,了解自己适合的运动量以及运动方式,以避免发生运动伤害。
如何科学运动?
运动要量力而行,科学运动很重要,陈志超医生提醒,运动时要需要注意下面事项:
1.运动需要循序渐进
成年人每次运动半个小时以上,每周3~5次,逐步提升强度。老年人和小朋友在运动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和频次,先选择较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2.先做热身运动
运动前后都要进行热身运动,否则容易加重关节和肌肉疲劳,久而久之形成运动损伤。因此,可以做例如原地踏步、交叉步、开合跳等,准备活动持续5-10分钟,让心肺和肌肉准备好。
3.运动方式多样化
运动内容应该包含心肺功能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
心肺功能训练可以增加总体体能,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例如散步、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体质,延缓衰老。例如弹力带、哑铃、器械训练等;
柔韧性训练可以充分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缓解身体“僵硬”。例如扩展运动、拉伸运动。
(来源: 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