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亚
“9月5日泸定地震,所有人都知道,但我完全没感觉。当时正提着箱子小跑着去各个点位收集采样试管。当时就只想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蒲丹告诉记者。

8月25日,成都疫情再起,由于传播链条复杂且传播速度较快,9月1日18时起,成都“慢”了下来,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在疫情严峻之时,部分市民主动加入到了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大军,八一骨科医院拓展部副主任蒲丹就是其中一位。
“穿上防护服,我觉得很自豪”
9月3日早上,蒲丹不到7点就出门了,今天比往常更早一些。她先去单位处理好紧急事务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青羊区王家塘巷1号(青羊区草市街街道办事处)领取防护服、干冰包、酒精、核酸采样转运箱等。这一天是她当志愿者作为核酸样本转运员的第2天,主要工作是负责青羊区宁夏社区近20个核酸采集点采样管的收集和转运工作。“今天比昨天有经验,路线也更加熟悉了。穿上防护服,成为一名‘大白’,我觉得很自豪、很骄傲。”蒲丹告诉记者,相较于这份自豪感来说,防护服带来的不适感完全可以忽略。
每一次大规模、区域性的核酸检测,除了大家熟知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之外,还有很多人在后方默默出力,核酸样本转运员就是其中一类。他们连接着采样点和检测中心,每天穿梭在各个检测点,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收取和转运核酸采集样本。

“只要换上防护服,提上转运箱,立即就紧张了起来,速度必须要快。早一分收取和送达,就能早出结果,市民们也才能早安心。”蒲丹表示,很多时候因为道路施工的原因,车子不能直接到达采样点,下车后要提着箱子小跑着去找。穿着防护服,提着箱子,腾不开手看手机地图,只能一边小跑一边问社区工作人员。有些采样点地势较高,道路崎岖不平也是常事。蒲丹说到,每天脱下防护服,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加上每次收送采样管双手都会多次消杀,取下手套后,双手也被泡得皱皱巴巴。
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蒲丹为了减少物资的浪费几乎不喝水。因为喝水就会去卫生间,去一趟卫生间就要换一套新的防护服,这样不但耗费时间,也是对物资的浪费。除了不喝水之外,中午吃饭也非常困难,由于没有堂食、不能聚众,她只能端着盒饭找个角落蹲着吃。
希望疫情早日消散,成都早日恢复烟火气
9月2日是比较特殊的一天,蒲丹收完最后一管核酸采样管已经是凌晨1点50分,她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成都街头,想起了成都往日的繁华和烟火气,她告诉记者,真的希望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让疫情早日消散,成都早日恢复烟火气。

蒲丹说,对于新冠病毒,以前她和大家一样都是避而远之,但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不但要转运采样管,还要对红码、黄码、绿码的采样管进行分类,手里拿着不同颜色的采样管竟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唯一的想法就是要细心,要准确核对编码,不能乱码。“完全不害怕,不担心自身的安全,反而觉得在成都疫情攻坚克难的阶段,能出一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蒲丹告诉记者。
想对家人和医院领导说:
“感谢你们的支持,让我毫无压力地当志愿者!”
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成都的震感非常强烈,可蒲丹完全没有感觉。“我是接到儿子的电话才知道泸定发生了地震。”蒲丹回忆,当天她正要去新城市广场收核酸采样管,转运车把她送到了新城市广场的停车场,她需要步行绕到广场后面,再上6层楼才能到达采样点。当天的天气很热,一路小跑,汗水浸湿的衣服包裹在不透气的防护服里,非常难受。再加上上楼下楼,提着的采样箱“哐当哐当”,她完全没有感受到发生了地震。

在当志愿者期间,蒲丹在八一骨科医院的本职工作也从未停下。除了每天往返青羊区宁夏社区各个采样点,负责辖区内近2万居民核酸采集样本的转运工作之外,还得兼顾单位的工作,双重工作压力之下,家庭就完全顾不上了。“疫情来了,很多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儿都没人照顾。在这个时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为需要的百姓服务。我家里没有老人需要我照顾,我家孩子也长大了,我可以腾出闲暇的时间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蒲丹表示,她当志愿者这件事,家人很支持,儿子以她为傲,但儿子也和她约法三章,叮嘱她保护好自己。除了家人之外,蒲丹表示,还有一个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单位,“医院领导也非常支持我做志愿者,他们表示无论院内还是院外,这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