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道理归道理,事实归事实。真相是,大部分人在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都遭遇过失败。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题:“21天培养一个习惯,90天形成长期习惯靠谱吗?为什么我坚持6点半起床七十多天了,不定闹钟还是起不来。”
直脾气的人就想问一句: 到底要重复多少次,习惯才能养成?
几天养成一个习惯?
为了探究人类养成新习惯所需的时间,历史上进行过大量实验。
结论有一短一长两个版本,分别为“21天法则”与“66天法则”。
“21天法则”由马尔茨博士提出。马尔茨博士是整形外科学界的权威,同时也是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
他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控制术》中提出了以下理论:
• 改变心理意象通常至少需要21天;
• 接受了整形手术的患者通常需要21天来习惯自己的新外貌;
• 手臂或腿部截肢后,幻肢感(感觉手臂或腿部仍然存在)大约会持续21天;
• 搬新家后,大约经过3周,住户才会有“家”的感觉。
不过,直到现在,有关习惯养成的研究仍在继续。
为了探究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2010年伦敦大学的费莉帕•勒理博士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招募了96名学生,平均年龄为27岁(21~45岁),让他们选择一项新习惯,每天重复一次,持续84天,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养成习惯。
其中,27人选择“吃” (用餐时吃水果等) ,31人选择“喝” (喝一瓶水等) ,34人选择“运动” (跑步15分钟或50个仰卧起坐等) ,4人选择冥想。

结果表明:养成习惯平均需要66天。然而,参与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有些人只需要18天,而有些人则需要254天。
根据该实验结果,“66天法则”备受关注。 尽管如此,由于你培养的具体“ 习惯 内容 ” 和 个体的差别,所需时间也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变化。 在实验中, 选择“运动”的 人 所花费的时间, 是选择“用餐时吃水果”的1.5倍。
此外,勒理博士的实验也证实了,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会影响习惯养成的时间的。
“间断1天”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或“频繁间断”,就会增加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
有人说“我是真的真的很想坚持,但是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于是减肥失败、读书计划失败、背单词失败……怎么办?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克服惰性,提高养成好习惯的成功率——多巴胺控制法。
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困难时,即体验成功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困难与艰辛常常伴随我们左右。当成功克服这些困难时,多巴胺又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愉悦感。所以一旦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大脑就会牢记这种愉悦感,独自进行强化学习。
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只有 多巴胺控制法可以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 也就是说,研究人员认为,多巴胺控制法是唯一一种能令人干劲十足的方法。
多巴胺控制法有三步:
Step1 自我暗示
Step2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Step3 促进多巴胺分泌
以这3步为1个周期,反复循环,就能将多巴胺控制法转化为习惯。这种方法被称为多巴胺循环。看上去简单,其实大有学问。
Step1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于实现多巴胺循环至关重要。
据说,世界上首次将“自我暗示活用于疾病治疗”的是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法国人。他的名字叫作库埃。
库埃原本在药店做药剂师,当时顾客希望购买的药品正好过期了,库埃认为药品“失效”就拒绝出售。无奈顾客纠缠不休,库埃只好将药品给了他。没想到,几天后该顾客痊愈了,为了致谢再次造访药店。
库埃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成功治愈疾病的或许并非药品本身,而是坚信“一定可以治愈!”的强烈信念(暗示)。 此后,库埃放弃了药剂师工作,开始了以精神疗法为主的治疗,成功治愈了多种身心疾病。 该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库埃疗法”,并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库埃疗法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每一天,我的各方各面都在不断变好。 库埃疗法的精髓在于不断重复这句话。
关键就是在起床后、睡觉前等放松的时刻,大声念出这句魔法般的话语,约重复20次。 从脑科学的角度可解释为:越是放松的状态,大脑越容易渗透语言的真谛。
库埃也曾激励我们:“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实际运用时,请确立小目标,并大声念出该目标。
“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工作”,“今天之内必须完成”……念出的次数越多,效果越明显。由于大脑天性懒惰,必须重复多次。
Step2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为了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神经心理学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议大家设定小目标。 不要直接挑战大目标,而是将大目标细分为阶段性小目标。
如此一来,每次达成小目标时,都能品味成功的喜悦。即踏踏实实地积累小小的成功体验。
Step3 促进多巴胺分泌
一提起多巴胺,可能大家只会联想到“这是一种快乐物质”。 的确,多巴胺与负责给予身体愉悦感的大脑“奖励机制”关系颇深。
但是有数据表明: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听到枪声后,其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急剧上升。
很显然,该现象与“愉悦感”毫不相干,学界将该现象解释为:听到枪声的士兵“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发干劲”。
上述案例可以说明,在获取奖励前,大脑也能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说,多巴胺可以靠一些行为和人类活动获得。
比如,享受运动 (步行或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等等) ;冥想;专注兴趣 (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摄影等) ;听音乐 (但请注意,由于大脑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所以不要边听音乐边工作) ;挑战新鲜事物。
你会半途而废,是因为动机不对
了解多巴胺控制法的具体步骤后,还必须确定行为的动机。
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因为收入高……”、“因为有面子”、“因为不想被骂……此类动机被称为“外部动机”。
在该模式中,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等理由成为前进的动力。这种外部动机驱使设定的目标,即使采用多巴胺控制法,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
而内部动机,也就是纯粹的“自我意志”,确实持之以恒的决胜关键。
“虽然不能增加收入,但工作内容很有趣,所以想做下去。”“想为他人尽一份微薄之力,所以做下去。”……此类动机被称为“内部动机”。
从长远来看,受内部动机驱使而设定的目标更加强大,即不易半途而废。
当然也存在两种动机相结合的情况,随着时间流逝,两者的占比会发生变化。有时,明明以外部动机为开始,不知不觉变成了内部动机 (在年轻人中,这种倾向尤其明显)
所以, 在培养一个好习惯之前,你最好先说服自己。
希望这些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快速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习惯改变,人格就会随之改变; 人格改变,命运就会随之改变。
本文摘自《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转载自:轻读实验室(ID:qingdu2019)
黄征宇的新书《思维故事:掌控人生剧本》
目前进入预售阶段。
即日起至2019年9月20日,扫描下方二维码,
除了签名新书,还有更多精彩礼包等您选择!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铺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