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重庆来到厦门,亲手“创造”了许多孩子的生命,身边的人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沙奶奶”。
她从医40余年,从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成为闽西南家喻户晓的“送子观音”。
她身上的标签很多,几十年来却坚守初心做着一件事。恰逢三八妇女节,本期《子非鱼人物访谈》,我们与厦门仁军医院名誉院长,原解放军第174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沙爱国,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聊聊一生只专注一件事,用奉献成就医者快乐人生的故事。
文|七月一头干练的短发,依旧笔挺的身姿,精神而充满活力...看着眼前神采奕奕的沙爱国,小鱼君丝毫看不出她已迈入古稀之年。虽然已过退休年龄十几年,但如今的沙爱国每周依然忙碌地辗转坐诊,她说:“我的时间都送出去了”。沙爱国四十余年的从医路,道阻且长。但她却用“幸运”二字,向我们总结了她的从医生涯。
“在工作中,我发现闽西南地区有近两千万人口,而不孕不育率高达10%,却无一所医院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人类通过生育延绵传承,伴随历史长河各地形成了独有的生育观。在闽南地区,生儿育女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不孕不育,不仅仅是“痛苦”二字可以形容,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压力、上一辈的祈盼、后继无人的失落……简直成了人生的最大坎。
2001年,已近30岁未孕的刘女士,通过沙主任实施的试管婴儿技术,怀上了孩子,她悄悄地将这一喜讯告诉了沙主任。
而在日常工作中,沙爱国也发现,“一天门诊接诊的患者里,有20%-30%的人是因迟迟怀不上或反复流产来看诊的。她们在求子之路上四处奔波,再加上家庭的压力,身心受到折磨。”2001年,旅居美国的陈女士已经42岁,始终没有怀孕。后慕名而来,请沙主任为她治病。
当时已经有了试管婴儿这项新技术,但整个闽西南仍没有开展。很多病人向沙爱国求助,“时间就是金钱,但要做试管婴儿,最近只能去福州,再远则要到北上广,去一趟2-3个月,各项开销对广大工薪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辅助生殖技术尚遭受人们质疑之时,沙爱国四处奔走,于1999年组建南京军区及闽西南地区第一家生殖医学中心。
"她说,“试管婴儿技术在全世界的成功率只有30%,患者花两三万元来收获一个希望,我们必须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无可挑剔,慎之又慎。”
于是,由“两个半人”开始的生殖中心(一个医生、一个实验师、“半个”护士———借用了妇产科的护士,半天在生殖中心上班,总共就5个房间,100多平方米)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成立后不久,迎来了第一例试管婴儿的母亲。这位年过30的母亲因为输卵管堵塞导致不孕不育,结婚六七年未能怀孕,看遍各大医院都没有用。来到医院后,沙爱国及团队用取卵针取出母体卵子,第一次与精子培育就成功了。
2000年11月27日,闽南地区第一个试管婴儿在厦门呱呱坠地,男孩生下来3.3公斤,父母高兴坏了。这距离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晚了20多年,距离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也迟了10多年。
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但沙爱国一提起往事就能娓娓道来,“孩子刚一从产房抱出来,所有人都围上去,好奇地说,‘啊,这是试管婴儿’”。
2001年,一些没有挂上号的病人,一看到沙主任便纷纷围上来,请求沙主任签字挂号。
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依然是常态。有时候沙爱国从办公室一出来,门外一排人便立即围了上来,有的咨询,有的问诊,有的手里拿着厚厚的病历、诊断书。即使是这样,门诊还是经常加号,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她把时间都留给了患者。在2000年,厦门做试管婴儿手术的人数尚不满百人,但至目前,沙爱国及其团队做了三万多个周期,共有约2万名试管婴儿健康降生。而经过沙爱国手的试管婴儿,多达几千个。越来越多的婴儿在生殖中心出生,带来了美好和幸福,也让沙爱国看到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患者背后的心酸和焦虑。"一对结婚快10年近40岁夫妇,一直没有孩子。福州厦门跑遍了就是怀不上,后来两夫妻总闹矛盾差点离婚。第一次做试管婴儿双方不受精失败后又做了第二代试管婴儿,结果生了龙凤胎,现在一家人和和美美。最近,有一对近50岁的夫妇来求诊,一坐下就泪流满面。因为他们引以为傲、尚在厦门读大学的儿子在家不幸触电身亡,而支撑整日以泪洗面的夫妻二人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再要一个孩子。但且不说是否还能做试管婴儿,考虑到未来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有时候沙爱国也会劝患者多考虑考虑后再做决定。这四十几年来,沙爱国见过一来看病就求着她甚至差点跪下的求子女性,见过因为生育问题而差点离婚的夫妻,也见过无数家庭在失望绝望后又重燃希望的美好与感激,很多家长也曾带着长大的孩子来到医院,告诉孩子,这就是“沙奶奶”。从医至今,为无数家庭送来孩子,沙爱国始终坚持着。即使退休了,面对一个个“找上门来”的患者,她也选择重返岗位。#04活到老,学到老用奉献成就医者快乐人生“女儿在她的作文里写着,我妈妈是妇产科医师,她非常忙,经常值夜班,有时只能睡一两个小时,还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倒在床上鞋子也不脱就睡着了。”病房穿梭、忙碌看病是很多医生的常态,对沙爱国而言,更是如此。07年以前,在妇产科工作的沙爱国,经常值夜班,忙的时候二十几个小时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即使休息时也要随叫随到。"回家探亲或者出差开会,回到厦门就要找个公共电话打回院里问院里有没有事。有事就直接拖着行李箱回去上班。去逛中山路,逛一个小时左右就要打电话问问,没事就继续逛。所以我老公总说,老婆忙得要命,经常起来老婆不在,抢救病人去了。沙爱国曾经的同事说过,主任每周有两次门诊,半天就得看几十个病人,每个病人都有一大叠历史病历,都辗转过多家医疗机构;还要做十几台不小的手术更兼行政管理工作,常常忙得脚不着地。而在沙爱国女儿的印象里,母亲更好像总是在忙忙忙。考大学那一年,说要一起去学校的承诺也因一个急诊电话而作罢;好不容易排上了24层直达必胜客的观光电梯,也因为一个突然的电话而回医院做手术。但尽管如此,家人都给予沙爱国莫大的支持。2011年到了退休年纪,很多人都以为沙爱国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休息了。但她却接受了解放军第174医院的返聘,这一做,又是10年。沙爱国告诉小鱼君,退休了也想好好休息一下,但病人通过各种渠道找上门来。之前自己刚搬进新家不到两个月,就有患者打听到了她家的新电话号码,挂来问诊了。“在家里没办法看病,那还是继续做吧。”于是从解放军第174医院退下来后,每周依然忙忙碌碌:两天在龙岩第一医院坐诊,两天在仁军医院坐诊,其他时间还有各个医院的坐诊邀请。虽然很忙,但在浩瀚无垠的学术道路上,沙爱国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总是愿意学点东西”的她,坚持听网课,研究学习不孕不育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甚至还萌生了办医院的想法并付出实践。"
她说,当了一辈子军人,即使现在脱下了军装,我们也始终不忘军人本色、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我们的医院会是一家让政府放心、百欢迎、员工满意的医院,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在沙爱国看来,每个人的苦乐观是不一样的,奉献他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帮助的。“别人总问我是如何保养的,我的答案始终都是两个字,工作。如果退休了成天待在家里,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现在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很充实,这才是一种享福。”或许对于沙爱国来说,她的值得与意义是看到病人成功生出孩子的那一刻,乐在其中,并以此为动力与方向。写在最后在采访的最后,沙爱国叮嘱小鱼君,关于不孕不育她有很多话想传达。在“试管婴儿”技术渐被认可的欣喜中,另一现象的出现让人感到担忧。40多年过去了,物质生活改善了,什么都有了,但是要孩子不容易了。现在的不孕症病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5%,也就说100个家庭可能就有15家有不孕症。不孕症带来的后果不是电视上看到的那么痛苦,它比它还要痛苦,比小说里的剧情还要复杂。“备孕女性一定要早作人生规划”女性在30岁之后,卵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若超过35岁,成功率就更低。生育能力衰退不可逆,女性要把握最好的生育年龄。经常在临床中见到女性没有做好生育规划,待到想生孩子的时候,卵巢寿命所剩无几,有些人只能遗憾地变成绝“代”佳人。沙爱国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重视不孕不育,也希望不孕不育的患者能越来越少。心中装有一个方向,付诸四十几年的努力,沙爱国把闽西南曾经尚未掌握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从无到有,填补了地区空白。而沙爱国也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执着精神圆了许许多多家庭的“宝宝梦”。┃图文来源:小鱼网┃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daydayxiaoyu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