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胡安·巴拉:一个为中国的中秋节写诗的智利人
它是一个奇特的故事
无人知晓故事的真相
但这故事隐藏的
最重要的东西
叫回归故里
与亲人团聚
它是一种思乡的气息
是怀旧和想家
是拥抱我们的父母
打破他们寂寞的时光
是坐在旧桌旁
回忆童年的无邪天真
那些美好的时光
是我们回到过去
最完美的借口
所以
中秋节
就叫幸福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智利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中秋节”的诗。今年中秋,在上海与智利圣地亚哥和奥希金斯大区社区居民交流活动中,身为上海市友协第五届理事会首批海外荣誉理事的胡安·德·迪奥斯·巴拉,以自创诗歌《中秋节,就叫幸福》从大洋彼岸送上自己对“中秋节”的“表白”,这其中有他对中华文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有对世界文明、人类发展的殷切期待。
从“中秋节”
看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胡安·德·迪奥斯·巴拉,智利籍,1954年出生。如果按现在互联网时髦的说法,他可以说是一个“斜杠人士”。他是一位诗人、作家,也是一位国际人权法律师、政治学博士、大学教授博导。同时,他还是中拉联盟执行会长,一直致力于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民间交流。今年9月,胡安.巴拉被聘为上海市友协第五届理事会首批海外荣誉理事之一。
“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基于爱和亲情的节日,它就像一条牢固的纽带,把亲人紧紧地牵系在一起。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距离多远,在这一天,都要回家团聚。”胡安·巴拉感叹,这种对家庭团聚的崇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中崇尚友爱、团结、互助的一面,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曾间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也让中国在世纪疫情防控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2019年8月,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谢元会见胡安·巴拉(图片来源:全国对外友协微信公众号)
胡安感叹,2020年疫情来袭的时候,“中拉联盟”收到的第一份抗疫的珍贵礼物——口罩就是来自上海友协。在他看来,这也是中国抗疫的一个缩影,“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为了疫情防控为了救治病人坚守岗位,放弃了春节和亲人团聚的机会,10天建成方舱医院,这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很震撼的。”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主要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爱的合作,而这也体现了两种文明的差异。“美国有那么好的医疗资源,但他们崇尚资本至上、利益至上,消极对待疫情防控,那些本来应该得到救护的民众被放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死去。但中国在各项资源有限的情况,不仅保护了自己的14亿人民,还用防疫物资、疫苗等帮助了很多国家。”胡安认为,这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奉献,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之骄傲。
拯救地球命运
需要构建友爱互助的国际新秩序
“未来的十年是决定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关键十年,需要中国这种基于友爱、互助、集体主义的文明和价值取向来发挥优势,拯救地球。”
胡安认为,一方面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疫情肆虐,战争不断,贸易战此起彼伏,一方面地球面临严重污染,以及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资源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等等这些都让人类发展处于艰难时刻,“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建立在友爱、互助、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
而胡安对这一东方文明的期许由来已久。他7岁就曾随智利参议员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虽然儿时的记忆已经淡漠,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互爱互助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印记。“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曾听老师说,在中国的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是会去主动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的。”这种互助友爱、集体主义精神,在胡安看来,这正是中华文明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今天中国的崛起,完全是在和平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没有侵略任何国家,没有挑起战争,没有去掠夺别的国家或民族的资源。中国的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一种和平的发展。这尤其难能可贵。”
胡安·巴拉(左二)在外滩
现在的中国不仅让14亿人口实现了“脱贫”,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都让胡安对中国充满了信心和期许。他认为,中拉的民间合作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拉美国家政府更迭较快,不够稳定,四年就要换届,而且是不同政党轮番执政。因此,相比较官方合作,民间机构、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反而更加稳定。”
“而且,中华文明在拉美有很深的印迹。”胡安告诉记者,在最近的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国家考古发现,中华文明几千年以前就在拉美土地上留下了印迹,比如玛雅文明的很多象形文字以及生活习俗都与中华文明类似;厄瓜多尔、秘鲁的土著民族的纺织品,其织法和中国少数民族非常相似;很多拉美国家土著民族至今使用的草药,与中国的中草药也有惊人相似的功能。
而且拉美考古还发现了大批中国明朝时期的文物,后经证实是明成祖朱棣时的大型船队带来的。这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半个世纪。“中国明朝船队带来的是可交换的物资,是文化的交流。但半个世纪后欧洲偶然发现了拉美,带来的却是殖民、奴役和前所未闻的屠杀、掠夺、迫害,给拉美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所以,胡安一直想拍一部纪录片,以“中华文明在拉美的印迹”为主线,寻找和记录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让拉美人民深切了解,中华文明早对拉美有所影响,彼此还曾是贸易合作伙伴,而这个东方大国一直与拉美和平相处,“以前可以合作,现在也可以再次成为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向中国人民展示拉美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物产、美食和手工艺品,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拉美。“可挖掘的内容太多,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让纪录片不仅成为向中国推介拉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贸易的窗口,也成为增强中国和拉美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
增强中拉民间交流
非常必要且紧迫
在拉美国家,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有一些则受亲美媒体的影响,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偏见。所以胡安认为,增强中拉之间的民间交流合作非常必要,且具有紧迫性。
实际上,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民间交流合作这些年也在不断开展,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与智利西普勒斯国家公园以及厄瓜多尔马奇琴度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签订生态保护合作交流框架协议;2021年11月,上海市友协与中拉联盟、智利国会图书馆三方签署了《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合作备忘录》,全球第177家“上海之窗”落户智利国会图书馆;高校之间的在线教育合作也在热烈展开;2022年6月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首届“中拉情缘”——中国影视节目展映活动,在拉丁美洲也收获了一大批中国影视剧的热情观众……
“上海之窗”《合作备忘录》签署现场。左二为中拉联盟拉方顾问委员会主席、智利国会参议员胡安·巴布洛·莱特列尔(Juan Pablo Letelier),左三为智利国会图书馆馆长玛努埃尔(Manuel Alfonso Pérez Guiñez),右一为胡安·巴拉
不过这些在胡安看来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在拉美国家的长期渗透,使得拉美许多民众对中国、对中国人还存在偏见,在一些拉美国家,官方媒体很少主动报道有关于中国的正面信息。而且,在拉美没有专门的中国电视频道,中国许多优秀的电视剧、电影作品也没有翻译成西班牙文。“实际上,今天的拉美人民对了解中国是很有兴趣的,尤其是年轻人。我们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胡安认为,与拉美的民间电台、电视台进行合作是一种加强中拉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在拉美有成千上万面向民间的电台,它们很欢迎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当然这些消息必须是西班牙文。而且这些机构本身也能制作许多反映拉美的节目输送到中国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双边交流。”
胡安同时建议,电视节目也好,宣传片也好,在进入拉美国家时,要把中国式的创意和构思转化为拉美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因为两地文化背景差异大,在色彩、音乐风格等元素上,需要更加本地化,要让他们觉得有趣,要融入当地的文化,接当地的地气。“如果仅仅是把宣传素材的语言翻译成西班牙文,很有可能他们弄懂了表面的意思,却理解不了深层的内涵。”
团结更多的人
共同建设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胡安引用了古玛雅文明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热带雨林起火了,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仓皇逃窜,有一只小小的蜂鸟却忙着用小小的鸟喙含起河里的水,将水抛向火焰,她一遍又一遍地从河边飞向火光中的森林。这时奔跑中的狮子看到了救火的蜂鸟,嘲笑道,“你怎么可能靠嘴里的一滴河水浇灭这熊熊大火呢?……”蜂鸟回答道,“也许我不能浇灭森林大火,但至少我尽我所能努力过了……”
这是胡安在2021年竞选宣传中讲的一个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和激励智利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美好未来而努力。在2022年9月15日举行的“上海与智利圣地亚哥和奥希金斯大区社区居民交流活动”中,他再次用蜂鸟来做比喻,认为个人的力量就像蜂鸟,体型虽小,却灵活、执着,每个人都应贡献一份力量,团结起更多的人,为建设美好未来而努力,这就是民间外交的意义所在。
中拉联盟发起人夏正海、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景莹与胡安·巴拉
“每一个个体也许是微小的,但联合起来就拥有巨大的能量,去实现更大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
胡安还用自己第二次访沪期间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的感受做类比。“在纪念馆内,我看到了围坐在桌子旁开会的13名代表。当时的毛泽东还很年轻,那时候的毛泽东他就是一只蜂鸟,当时参会的所有代表也是蜂鸟,他们在为了救中国而努力。而今天,你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令世人为之感叹的成就!”
胡安认为,这和中拉联盟今天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每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大家联合起来,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影响、整合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外交的事业中来,“这样坚持上10年、50年,我们将会有无数同路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