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客为主”的印度裔:在英国,为何印度人总显得很“能干”?
最近的英国政坛屡屡创下纪录。
历史任期最短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被迫辞职后不久,另一名保守党大佬,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出于党内压力,公开宣布放弃竞逐保守党党首。
这么一来,没了对手的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就自动当选了英国保守党新党首。
按照英国宪法,执政党的党魁,则顺势被默认为了英国首相,有权进行组阁。
已经接受查尔斯三世任命了
就这样,里希·苏纳克也由此创造了三个历史纪录——英国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英国第一个印度裔首相;英国第一个非基督教文化圈首相(之前确实有过犹太血统的英国首相,但信仰方面早就皈依了基督教新教)。
要知道,英国这么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国家,曾经相当看重宗教问题,甚至一度因此血流成河。
想当年,被仇视的“异教徒”——天主教徒,跟新教好歹还信着一同个上帝,熟读并背诵着一部《圣经》。
但这回....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典礼,却得邀请一个非盎撒人的“异教徒”,坐在维斯特敏大教堂的贵宾席位上....
从苏纳克手上佩戴的红白“梵线”上看,他一度是个印度教徒,还属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
以至于人们戏称——不列颠岛将成为印度皇冠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或是....印度在“借壳入常”?
其实,虽然网上经常流传一些段子,说什么英国正在被印度人“反向殖民”,大英帝国在逐渐“印度化”云云,但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看,印度裔的总数量,却也并不算大。
目前英国的人口种族结构是: 本土白人占比92%,其中的南亚裔只占2.5%,除了巴基斯坦裔和少量的孟加拉、斯里兰卡人,印度裔只占了1.9%左右。
然而,别看印度裔占比才1.9%,但之前的约翰逊内阁的15名部长中,竟然出现了3位印度裔,而且还都身居关键岗位。
苏纳克财长旁边的是内政大臣普丽堤·帕特尔,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大臣艾洛克·夏尔马
此外,印度裔的南亚“老乡”,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裔在英国也同样折腾得风生水起——英伦的科学界和文艺圈,还有政坛,巴基斯坦人都全面开花。
比如,连任了两届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以及苏纳克之前的老同事、约翰逊内阁的另一大元老,卫生大臣——赛义德·贾维德。
伦敦的穆斯林市长赛义德·贾维德
约翰逊身后的就是苏纳克和贾维德
好了,咱们再说回英国的印度裔。
除了在政坛大放异彩,印度裔在科研领域同样做得不错。
比如下图这位20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马尔·巴塔查利亚男爵,老家是班加罗尔的。他创立了华威制造集团,并于2004年成为英国终身贵族(不可世袭的那种)和上议院议员。
此外,英国的富豪队伍里印度人占比也不低。
比如,《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的英国富豪榜单上,排名的前两位,均被印度人包揽——欣杜贾(Hinduja )兄弟,以220亿英镑的身价位居第一;NO.2是鲁本(Reuben)兄弟,身价186.6亿英镑。
欣杜贾兄弟
英国的鲁本兄弟
还有苏纳克的太太,阿克沙塔·穆尔蒂女士,也是英国榜上有名的巨富,甚至比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还要阔得多。
阿克沙塔·穆尔蒂的老爹是有印度“IT行业之父”、“印度比尔·盖茨”之称的亿万富翁纳拉亚纳·穆尔蒂。
穆尔蒂是苏纳克在斯坦福的MBA学妹,两人在美国发展出来了感情,并幸福地结为了夫妻。
在公共场合,苏纳克总是会用很欣赏的眼神温柔地看着妻子,这个...似乎就不太“印度”了
看全图——王储面前,一直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滔滔不绝的妻子
正是靠着这桩美满的婚姻,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苏纳克完成了从风投界“高级打工人”到土豪的“人生飞跃”。并助推了他日后在政坛上的发展。
总之还是那句话,虽然印度裔人口不多,但英国上流社会的印度裔,占比可是不低的。
南亚裔聚居的伦敦索绍尔区的印度小镇街头
而之所以印度裔能在英国搞得如此风生水起,老实说,这也并非是件很容易的事儿,而是他们老前辈们数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很早前的英属印度时期,有很长的一段岁月,什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这些国家的概念都不存在,当时的“印度”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文化符号。
早期的南亚移民大都由英国殖民者组织出来干活的,多为契约劳工,在他们的心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要报效的“祖国”,仅有“老家”这么一说。
因此,对于定居海外的选择,他们并没有多么抗拒,反而就此扎根,安心住了下来,但却又世世代代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苏纳克和穆尔蒂两口子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吃素的,甚至连很多调味料都不碰(这是高种姓的标志)
整个殖民时代,除了英国老爷太太的仆从、劳工苦力、公司雇员,很多旁遮普的锡克人(这个群体素来尚武,又被誉为“印度的战斗民族)还进入了英国军事系统,经常被派往大英帝国的其他殖民地“执行任务”。
比如旧中国常说的那个“红头阿san”,指的就是在租界警局当差的印度锡克人。
他们的锡克教信仰要求成年男子要蓄发蓄须,并用布条缠头。
英国皇家卫队中的锡克人,民族传统得到了充分尊重
对于锡克男子来说,这个缠头就是他的生命和荣耀与尊严的象征,甚至比命都重要。
印军为了让锡克族官兵在戴头巾的同时也能戴上头盔,还专门设计配给了下图这种特殊军用头盔
而红布和橘红色的缠头,往往是他们的最爱。
再加上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还都习惯被称呼为SIR,上海人又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这就有了“红头阿san”一说。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一部分给英国老爷打工的印度人,已经被看作了英帝国的“自己人”,他们被派遣到英国其他的殖民地,充当代理领导人的角色,竟然开始自豪地代表“大英帝国”。
其中,就包括了英国的大片东非殖民地,主要为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的前身。这些地区至今,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印度裔人口,几乎都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
而里希·苏纳克首相的爷爷奶奶,就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东非殖民地独立浪潮中,被当作了“英国殖民者”而受到严重排挤,最终无奈出走,来到了心中的“故土”——大英帝国,在英格兰的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定居下来。
所以,虽然苏纳克的老爹出生在东非,但却在英国长大,接受的都是英式教育,后来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并娶了一位印度裔的药剂师。
1980年5月,苏纳克就出在这个南安普顿的中产阶级家庭。
儿时的苏纳克一家人
显然,不错的家庭条件,让苏纳克能全程接接受到精英教育————从英伦九大公学之首,温切斯特公学(当年没有拿到奖学金,父母也坚持供他就读)一路上到了牛津大学。
温切斯特公学毕业前和母亲、弟弟、妹妹
牛津大学时的苏纳克
牛津大学一等学位毕业后,苏纳克又拿到了西方中产们最热爱、最仰慕的offer,成为了高盛集团的雇员。
在高盛的风投领域干了三年多后,苏纳克拿着著名的富尔布莱特学者奖学金去了斯坦福大学深造,并在这里认识了土豪妻子,阿克沙塔·穆尔蒂,从此一路青云直上。
夫妇二人和两个闺女(娘家势力强大的阿克沙塔婚后并没有改夫姓,这在当今英国也很常见)
其实,除了苏纳克首相大人这样的印度英国高层,英伦的中产里印度裔的占比也明显高于当地的昂撒人,普遍过得比白人要富裕。
此外在东南亚,印度人同样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还曾经和华人一样,遭遇过马来人等土著民族的排挤和打压。
而另一个印度人大放异彩的地区,则当属北美了。
目前,加拿大有四位内阁部长是印度裔,其中的两位男部长都是锡克人。
再看“重头戏”美国。
最近这些年,全美家庭中线收入排名第一的,一直是印度裔,排第二的,才是华裔。
还有美国政坛,印度裔也混得相当不错,随便就能举出一些世界级的名人。
比如,现任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她是印度妈,牙买加的非洲裔爸爸);
卡玛拉·哈里斯的爸妈是博士阶段结婚的
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等等这些“风云人物”(下图这位妇女)。
更不用提美国科技界和商界的那一堆印度裔大佬们....
说到这,大家肯定都非常疑惑——印度作为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还背负着种姓制度的陋习,为何它的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却很容易跃身为成功人士,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或者知名政客,即便不做“风云人物”,也大多都属于体面的中产精英阶层?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有机会出去闯荡,还能够成功移民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有两把刷子,并非平庸之辈,和印度国内那些蹲大街的文盲们,没有什么交集。
印度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在印度,但亚洲的首富,也是印度人
另外就是什么讲英语、重视教育、抱团这些“老生重谈”。
但是,要论英语,大量海外华人的英语说得也普遍不赖,论口语发音,比印度人那浓郁的咖喱味道要顺耳得多,为什么跟同样量大,受教育水平高的华裔比,印度裔总能受到特别关注呢?
事实上,咖喱味浓郁的印式英语,很早之前,就被认作了国际标准英语的一种,说起来,并不丢人,反而还带着点莫名的自豪感。
这位小哥更加自信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印度人普遍不害羞,特别爱展现自己。
如果你有过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就一定能体会到,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话最多的,往往都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而恰恰这点,正好就是西方文化所推崇和鼓励的。
相比之下,从小被教育要低调谦虚的中国人,却总是爱羞涩地纠结于“字正腔圆”,往往会让意思的表达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即便他们的口语水平其实一点也不差。
这就是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敢于并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的印度裔,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工作中,总能抓到更多的展示机会,给导师或者管理者留下不错的印象。
此外,海外印度人的成功,也确实跟他们的老祖先给英国人长期“当牛做马”的经历有关。
浸润于严苛种姓制度社会文化中的印度人,面对各种“不公平”,心态往往更淡定和乐观——他们很善于在无法改变自己在游戏规则中地位的情况下,取得“主人”的信任,将利益最大化。
英国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剧照
现实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印度仆人们
几个世纪以来,印度人紧跟着英国的“主人”的势力范围,足迹遍及了全球每个英国殖民地。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东南亚、非洲,英国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了哪里,热情的为英国主人“提供服务”,帮忙“管理”当地土著。
因而,印度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很长,这也让他们更熟悉更适应欧美的那套社会文化体系;西方人对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不过,即便如此,就靠这些在英国呼风唤雨的印度裔成功人士来“反向殖民”英国,这个...还是太夸张了。
毕竟,这不是印度人在掌权英国,只是一位印度裔的英国保守党政客入驻唐宁街10号而已。
苏纳克是个英国人,他也就肤色和饮食习惯,过的节日跟英国人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
苏纳克代表的,是英国保守党的利益。
如果他走歪了,可以参考保守党之前是如何施压约翰逊和特拉斯两位前首相的。
更何况,你见过非洲的“老乡人”们,从奥巴马那里得到过什么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