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室见面会 |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
华科在线-科室见面会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
核心数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于1991年7月,至今已25年。近这4年来,在科室主任杨军教授带领下,科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北京市、国家住院医师(神经外科)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荐科室,年手术量平均增长40-50%。目前科室在院本部三个院区共开放110张床位,年手术量2000余例以上。2022年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科室在科研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2020年2月,科室3名90后医护人员勇于担当,逆向而行,驰援武汉抗疫。
科室主任致辞
专访杨军:科室4年来的临床和科研 发展突飞猛进
神外前沿:请介绍您到北医三院担任神经外科科主任以来,科室的变化及未来发展?
杨军:2018年,正好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我被引进到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工作,担任科主任。2018年至今,经过4年多全科团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神经外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我们本部(主要以海淀院区、机场院区和秦皇岛院区三个院区组成)开放110张床位,年手术量2000余例以上。比前几年增加了几倍。2020年以前,每年手术量增长约40~50%,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手术增长速度稍受影响,但也有很大的增长。
相信,随着秦皇岛院区今年9月份正式纳入北医三院整体管理体系中,再加上我们新开展的神经介入和其它相关手术。我想我们的手术量会有更大的提升和提高。
神外前沿: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学术资源,科室在临床研究上的进展?
杨军:这几年,我们在学科布局、医疗工作、学科发展,医疗青年才俊培养等取得了成绩以外,还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积极探索。
我们利用北大和北医,尤其是北医的相关资源,包括技术研究的资源,紧密结合,共同进行相关基础疾病的探讨,临床的转化。同时,也利用北医三院和北大医学部在学院路的区位优势,更好的和周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比如我们就和北大本部,清华、北航、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等相结合,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可喜的是,今年我们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也给科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同时我们在科研课题,科研获奖等方面也取得很大的突破,如今年获得了北京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总之,我们团队共同努力,使科室的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步发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主要专家陈述
专访王大明:建设与北医三院相匹配的神经介入亚专业
神外前沿:请介绍您到北医三院工作的情况?
王大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北三)坐落于北京的北部,面向整个京城,影响了全国。北三神经外科在前辈的努力下有了坚实的基础,近4年来在杨军主任带领下,各亚专业发展迅速,包括神经介入。
北医三院神经介入,很早就有人学习并且开展过,后来由于各种硬件等客观原因,虽然一直在开展,但量不大,规模上与医院整体实力还不够匹配。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很多都是我很好的朋友。我非常荣幸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到北医三院一起工作、一起努力。
神外前沿:神经介入亚专业之前是北三神外相对的短板,现在如何发展?
王大明:我希望在三院领导和各位临床兄弟科室支持下,在杨军主任领导下,和神经介入组各位医生一同努力,把三院的神经介入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第一步是,能够逐步地全面开展神经介入各项临床工作。
希望在不长的时间,我们能够培养成熟一支高水平的神经介入团队,这点我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北医三院神经外科这个平台好,人员好,基础好。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做出与北医三院这样很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相当的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工作。我想,这是这个区域脑血管病急诊的北京市民的盼望,也是全国各地脑血管病患者的期望。
专访王涛:以CEA为特色 不断挑战高难度手术
神外前沿:脑血管病组的业务特色?
王涛:在杨军主任的全面领导和支持下,我们脑血管病组开展了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其中,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手术,包括微创和内镜下手术;缺血性疾病包括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闭塞,烟雾病等手术治疗。
我们医院在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公布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排名一直比较靠前,甚至多次排第一,很多情况排在前3或前5。
而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脑心同治”,就是同期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加上冠脉搭桥术,我们做了像这样的手术40多例,在国内肯定是领先的。
还有一些特殊的病例,像放疗之后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或者颈动脉狭窄术后再狭窄的手术治疗,或者处理基层医院遇到的高危疑难病例,比如我们做的最大年龄将近90岁的患者。或者其他兄弟医院遇到术中有高危情况,比如我们之前遇到一例在其他三甲医院放颈动脉支架中,把保护伞卡在里面了,然后该病人被救护车送到我们医院。我们做了急诊手术,把里面的保护伞以及支架连同斑块一同拿掉。像这种处理外院转过来的疑难危重病人,我们也处理了不少。
神外前沿:CEA手术的影响力?还挑战了哪些高难手术?
王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手术),作为我们科脑血管病中心的一个特色,这些年一直保持下来,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进修生来学习,最多时一年有将近40名进修生在我们这学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同时也做了一些其他高难度手术,特别是最近一年来,我们又开展大量和颈动脉相关的疾病,比如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或者像颅外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等,这是很高危的一种手术。
特别是颈动脉体瘤,我们最近一年做了将近100例,这在国内非常少见。特别是有些疑难的病例,所谓再次手术或者二手的颈动脉体瘤,我们也做了不少。另外,颈动脉闭塞再通手术,我们做了也将近100例,其中颈总动脉闭塞再通手术也做了将近60-70例。
专访马长城:机器人辅助球囊压迫术 心得与疗效
神外前沿:功能组成立和开展什么样的特色业务?
马长城:在杨军主任来了以后成立了专门的功能组,由我主要负责。现在主要开展比较有特色的项目,第一是我们引进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现在机器人辅助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我们还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体会。
手术机器人不仅仅能够创伤很小,非常精准,而且掌握好通路,能够很准确得把球囊放到我们需要的位置,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目前在神经外科圈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也撰写了相应的文章。
第二,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DBS手术,目前和神经内科积极合作。
第三,面肌痉挛,外周神经的吻合治疗,如面瘫、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吻合等,效果也是相当的不错。
第四,脊柱脊髓微创手术,常年以来,由于我们医院脊柱脊髓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而且在病例上,在国内还是处于比较前列的位置。我们从最开始做脊柱的半椎板切除,到选择性的椎板切除,再到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然后是通过微通道切除椎管内肿瘤,现在是内镜支持下经过微通道切除椎管内的肿瘤。
神外前沿:未来的发展?
马长城: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把既有做得非常有特色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做得更好;也希望能够把脊柱脊髓的功能,包括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VNS治疗癫痫,DBS治疗帕金森等能够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专访谢京城:脊柱脊髓以四大类疾病为特色 机场院区神外已初具规模
神外前沿:机场院区神经外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谢京城:从2019年到现在,我一直负责北医三院机场院区神经外科的筹划和发展,到今天可以很欣慰的说,经过三年多时间,已初具规模,机场院区住院量每年可以达到500例,手术量能达到平均一天一例全年365例,其中手术以脊柱脊髓为主。
关于脊柱脊髓的发展,我们在初创时期,蔡振通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显微神经外科学》,书里就已经提到了脊髓栓系综合征这个概念,我们把脊髓栓系综合征细化,并基于我们自己做的3000例脊髓栓系手术经验,提出了北医三院脊髓栓系的7种分型:单纯终丝牵拉型、脊髓脊膜膨出粘连型、脂肪瘤型、脊髓双干或脊髓分裂、皮下瘘道型、脊髓末端囊肿型、继发型。
正如杨军主任所说,我们要立足于北大医学,北大医学有基础,也有临床;北医三院各个学科都有它的优势,生殖医学、骨科等。为什么我们脊髓强?因为三院骨科强,骨科把我们扶起来了;现在我们能不能和骨科共同合作,这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神外前沿:请介绍下目前您主要的临床工作及特色?
谢京城: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在脊柱脊髓领域的特色,第一是脊髓肿瘤的微创治疗,对于脊髓瘤,尤其髓内肿瘤和哑铃型肿瘤两种。无论是效果,还是手术量,手术方式等,我们在国内还是先进的。
第二是对脊髓栓系,我们提出了北医三院脊髓栓系的7种分型,实际上,在国内已经做到了领先。
第三是骶管囊肿的治疗,实际上骶管囊肿并不是肿瘤类的疾病了,这应该算是先天性的一种囊肿。对于囊肿类疾病,我们也基于自己几千例手术经验牵头并执笔撰写了《骶管囊肿诊治专家共识》。
第四是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的治疗。杨军主任也说过,刘彬2013年获得过华夏医疗科技奖三等奖,就是基于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脑脊液动力学改变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研究。
专访陈晓东:将积极开展脊髓的介入治疗
神外前沿:目前主要从事的临床工作和面临的问题?
陈晓东:我是1994年来到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工作,在老专家和前辈带领下,主要开展颅脑外伤、脊柱脊髓等手术。2001年开始学神经介入,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断。
现在我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脊柱脊髓,一是重新开展神经介入,尤其是脊髓的神经介入,和我所从事的脊柱脊髓专业并不冲突。
神外前沿:脊柱脊髓手术不断微创化,近年来有哪些进展?
陈晓东:我们科室脊柱脊髓肿瘤从发展开始是大范围的骨性减压,大切口等情况,现在是微创微通道,包括脑室镜。我们把脑室镜用到脊柱上,尽可能减少病人的创伤,如果从这角度出发,我们就不用过多考虑脊柱的稳定性了。如果肿瘤长得特别大,把骨性结构侵犯得很厉害,我们切除肿瘤可能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那么我们肯定和骨科合作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神外前沿:功能脊髓相关工作的开展?
陈晓东: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开展脊髓的神经介入治疗;第二,我们要开展功能脊髓,所谓功能脊髓,就是说功能神经外科不能把功能脊髓排除在外。因为有的病人,比如在早期发现肿瘤,做肿瘤切除手术后,病人可能没有神经功能障碍。有的病人发现特别晚了,已经到了截瘫状态。或者有的病人不是脊髓的问题,可能是急性的外伤性截瘫,或者脑出血造成的偏瘫等。这些病人需要一个很好的生存质量,我们要从这方面作为切入点,不能单纯满足切除肿瘤,而是要把功能脊髓开展起来。
专访刘彬:微创和微侵袭的发展带给病人和学科的变化
神外前沿:目前主要从事的临床工作?
刘彬:神经创伤除了脑损伤以外,还包括脊柱脊髓损伤,这种损伤实际上后续造成功能缺失,甚至生命危险,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各家医院也很重视在这方面的治疗。病人手术后遗留功能障碍,后续还会有功能替代的治疗。这些替代治疗包括现在康复医学科所涵盖的一部分内容,还有些是和功能神经外科相交叉的一部分内容,像我们所说的病人肢体偏瘫,后续截瘫可能会有神经功能再生方面的处理,还有功能替代,像做外骨骼或者神经电极植入,也能够恢复一部分功能。
神外前沿: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
刘彬:如果说血量很大,威胁到这病人生命,而且血肿部位是我们可及的部位,比如我们常见的皮层下、基底节区或小脑等,其实脑干现在也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手术部位,如果血肿达到一定量后,威胁到病人生命,我们就需要外科手术把血肿清除,这是开放性的开颅手术;我们现在还可以用锁孔的内镜手术把血肿清除,这样的损伤更小。
当然,还可以在手术机器人或者立体定向导航引导下做血肿穿刺,对像脑干等特定部位,手术和穿刺都有人在做,并且术后损伤比较小,对于病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帮助。整体看,致死率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一定幅度的降低。现在国内研究结果:如果有手术指征,还是提倡早期进行干预性手术治疗。
整体讲,我们高血压脑出血一年外科手术在100~200台左右;急诊处理的病人,我们每天大概处置十几例。
神外前沿:从事创伤和脑出血救治的认识和感受?
刘彬:现在外科治疗确实越来越精准化,比如很多常规手术的创伤会越来越小,而且借助于多学科,利用各自优势,给病人造成医源性损伤越来越小,病人从中获益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微创和微侵袭的发展趋势,无论对亚专业,还是对病人和学科发展前景都带来很大的变化。
另外,功能这部分,功能恢复和我们所说的医工结合所带来脊髓和脑功能的再造,这部分可能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专访韩芸峰:科室引进手术机器人等 缩短年轻医生学习曲线
神外前沿:目前在哪个专业组和主要治疗哪些病种呢?
韩芸峰:我在科室目前以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作为主要业务方向,包括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治疗,出血性疾病如动脉瘤开颅夹闭;缺血性疾病,以我们科的特色病种颈动脉狭窄为突破口,同时兼顾烟雾病的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其他亚专业方向如简单的椎管肿瘤、周围神经肿瘤以及神经重症创伤等都会涉猎。
神外前沿:作为一名年轻医生,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韩芸峰: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神经外科的体会更深。我个人感得,随着智能以及精准神经外科的发展,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路径和学习曲线缩短了,成长速度更快了。
因为伴随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通俗点讲就是上手更快了,如我们科室新引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高精度导航设备,包括立体定向设备等,使得我们接触到高精尖神经外科手术机会也更多了。
同时我们在科室专家领导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年轻医生可以开展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下的颅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包括功能组开展机器人辅助球囊压迫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等,这些都是我们科室年轻一代新生力量,在专家带领下就能快速上手的一些高精尖智能手术。
专访吴超:抗疫一线归来 更鼔舞年轻人克服困难开展新工作
神外前沿:当时参加北大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情况?
吴超:当时接到医院报名通知时,包括杨军主任谢京城主任等我们全科医生都在第一时间报了名,但我们是神经外科专业,和危重医学、呼吸系统疾病等当时不是特别对口。所以我们报了名之后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去,确实很意外。
我到湖北武汉之后确实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新冠的患者不仅仅是肺部的疾病,还会合并其它多种疾病,比如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血管病等。
我在武汉时管理过很多种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并且在高危环境下也做过腰椎穿刺术等相应的操作,包括动脉和静脉的置管引流术等。在这一方面还能体现出我们神经外科医生的优势和操作。
神外前沿: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感受?
吴超:我觉得能够代表不仅仅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整个北大医学年轻医生的精神面貌。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够挺身而出,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这和科里的培养,还有老师们指导密密不可分,也体现出科里培养我们的一个成果。
另外,年轻人在一些困难场景下也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我们从武汉回来之后,包括开展工作,即使在有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跟着我们老师一同去克服困难,开展些新的工作。
科室主要专家简介
杨军,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首批13位临床科学家之一、2019年王忠诚医学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神经外科与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中关村科技联盟头颈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外科分会智能神经外科开发与应用委员会(学组)主任委员等。师从于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王忠诚院士,在世界神经外科中心——美国凤凰城BNI和德国汉诺威INI等地学习。主要从事颅底病变及脑肿瘤、脑血管等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对颅底、颅颈颅眶交界、鞍区、岩斜区等部位的各种肿瘤,如斜坡、高颈髓肿瘤、岩斜脑膜瘤及听神经瘤等,开展了一些高精尖手术,手术技术与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一定领先优势专业特色,较好地完成繁重医教研任务,取得巨大成绩。
相关报道:
华科在线 | 智能机器人引导下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三例
华科在线 |北医三院杨军:神经外科新一代导航、3D结构光注册及DTI多模态前沿进展
“芳·华”视界 |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如何用颅底外科理念与智能神外技术 做好脑胶质瘤手术
更新 | 侧方非功能区入路切除功能区脑胶质瘤- 孙建军 杨军 等
快讯| 汪业汉 杨辉 杨军等获2019年度王忠诚神外医师奖
精品课件: 颅颈交界病变的治疗策略-北医三院杨军
北三神外 |手术中不能做什么 一例右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讲解-杨军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从显微解剖到影像解剖 下一步智能神经外科在临床中具有重大作用 |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第2期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一个周末17台手术的“手术强人” 下一步将成立智能神经外科临床中心 |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第2期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 科室重组为五个专业组并扩张一倍以上床位 年手术量目标2000台以上 |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第1期
王大明,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兼神经介入主任,曾任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介入神经放射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资深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北京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1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或副总编等。师从中国著名神经介入专家凌锋教授和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主席Luc PICARD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3年,熟悉脑血管病、肿瘤、外伤,功能神外和脊髓脊柱疾病等各亚专业的疾病诊治;掌握脑血管病和老年神经外科的各种临床诊疗技能和国内外动态;在各类脑与脊髓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相关研究发面,居于领先或先进地位。
相关报道:
[第109期专访]北京医院王大明: 近年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的亮点和难点在哪里
王涛,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医三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日本、澳大利亚访问学者。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脑与血管分会副主委等。主编、主译专著5部。先后主持国自然、北自然等十余项课题。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十余篇。擅长脑血管病手术,包括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闭塞、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烟雾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复杂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尤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和颈动脉体瘤手术,包括大量复杂、高危颈动脉手术、外院转诊的疑难手术、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脉搭桥术,在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主刀CEA四千余例。每年帮助国内数十家医院开展CEA手术,培养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颈动脉外科专项进修生。
相关报道:
神刀博览 |专访北医三院王涛: 从4000多到70万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中国的需求有多大-附手术视频
三神外 | 专访王涛: CEA手术千例以上的感悟 哪些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研究| 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现状-北医三院杨阳 王涛
[演讲]北医三院王涛: 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如何选择手术治疗 为何严重钙化不宜放支架
马长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医疗鉴定委员会成员,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曾和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树山、凌锋教授合作,持续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1.颅内病变性质不确定时,予以机器人导航下穿刺活检(非开颅),为进一步治疗明确方向。2.为三叉神经患者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微血管减压手术外,综合使用更加微创的局麻下神经射频治疗和穿刺球囊压迫治疗,进一步减少患者的创伤。3.采用微通道治疗脊髓各种类型肿瘤和骶管囊肿,皮肤切口可仅3cm左右。4.神经疼痛的外科综合微创治疗。5.其他功能神经外科和脊髓相关疾病的微创治疗。
相关报道:
华科在线 | 智能机器人引导下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三例
谢京城,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曾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中心脊柱外科做临床及科研工作2年。学术兼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1年,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精通各类神经外科手术,成功施行各种神经外科手术7000余例,包括脊柱脊髓畸形、椎管内肿瘤手术,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及颅脑先天畸形手术。发表学术论文50篇,参编论著6部。专业特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擅长脊髓肿瘤、畸形及退变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对脑脊髓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及脑积水治疗有丰富经验。
相关报道:
神刀博览| 脊髓末端积水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北医三院谢京城
北三神外|专访谢京城: 精耕细作脊髓拴系综合征 划分七类并率先发现脊髓末端囊肿型
陈晓东,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脊髓脊柱专业组组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医疗纠纷鉴定专家;2020-2022年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中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术主任。擅长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包括颅脑肿瘤、颅脑外伤、面肌痉挛手术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师从解放军总医院李宝民教授,在我院首先开展全脑血管造影、全脊髓造影等神经介入检查及治疗,完成了我院第一例动脉瘤栓塞,第一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首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的球囊栓塞,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首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症状性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颅内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等20余篇,参与编译《DTI结构和功能》、《DTI脑干结构和功能》、参与编写《脊神经解剖与显露》、《脊髓肿瘤外科学》等著作。参与的CHIARI畸形的研究获得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
刘彬,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临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创伤中心副主任。主要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委员等。专业特色:脊髓脊柱神经外科疾病,对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脑脊液动力学改变的发病机制及应用内镜技术治疗椎管内肿瘤进行过深入研究,擅长椎管内肿瘤及脊髓空洞症、骶管囊肿的微创外科及内镜外科治疗。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研究》,201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主持首都临床特色项目《神经根袖加固重建骶管成形术治疗骶管囊肿随机对照研究》(2018-2021);主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项目《经额锁孔神经内镜技术超声精准定位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临床对照研究》(2020-2022)。
相关报道:
神刀博览| 北医三院刘彬:3D打印硬膜神经根袖加固骶管成形术治疗神经根型骶管囊肿一例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 刘彬冰 史怀璋
韩芸峰,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青年学术骨干,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专家,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等;发表包括SCI在内文章20余篇,主持包括国自然在内课题4项,参与6项;参编著作5部;曾获得北京大学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先进个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冬奥保障先进工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教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论文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医科类)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国神外医生演说家大会全国50强、国家脑卒中防治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CEA大赛三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等荣誉。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擅长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等。
吴超,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青年委员,专业方向:1·脊髓脊柱疾病(神经鞘瘤、脊膜瘤、畸胎瘤、室管膜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骶管囊肿,脊髓栓系,脊神经卡压)的微创、内镜手术治疗,熟练应用半椎板,微通道及内镜技术治疗上述疾病,术后恢复快,并可最大限度避免内固定的使用;2.骶管囊肿的术前评估及综合治疗 3.脊髓损伤及脊神经损伤的评估及综合治疗 4.颅脑损伤尤其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及综合治疗,5.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及术后管理;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北京大学优秀专培医师。
相关报道:
特刊 | 三位90后神外人 来自武汉的心声
支持机构
科室见面会往期
第一辑: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第二辑: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第三辑:北京天坛医院神外肿瘤三病区
第四辑:北京天坛医院神外颅脑创伤病区
第五辑:北京宣武医院神外功能病区
第六辑: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第七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第八辑:三博脑科功能及癫痫病中心
第九辑: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第十辑:三博脑科医院颅底外科病区
第十一辑: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神经外科
第十二辑: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第十三辑:环湖医院内镜颅底中心
第十四辑: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
第十五辑: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
术精于准
术精于准周刊由华科精准与神外前沿新媒体联合制作,旨在以病例报道形式,推动中国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化。欢迎业界专家供稿与支持;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shenwaiqianyan@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