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摘要:“政策集成”,让上海外贸能“挤”出新的增长点。

全球严峻复杂外贸形势下,松江区仍表现亮眼,今年1至8月进出口值达2459亿元,居上海各区第二,增长15.2%。其中,占松江外贸七成份额的松江综保区功不可没,同期增速高达20.1%。

日前,记者调查区内多家企业发现,企业产值或利润增长背后,无不有“政策集成”加持。这使得逆境下的上海外贸仍能“挤”出新的增长点。
选择性征税与RCEP可集成?
同和金属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系日本独资企业,在沪将满20年,其铜带镀锡工艺在全球不多见,且难以替代,这使得公司仅80名员工,客户却覆盖全球前三大电子行业连接系统提供商,几乎所有知名汽车、手机、电脑品牌都用到同和产品。近年,同和有意内销,实现“两条腿走路”。2020年疫情暴发后,上海海关接连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稳链补链举措,其中包括“进一步推动内销选择性征税在综保区内全面适用”,即给予内外销并举的外贸企业更多灵活性,企业可自主选择按进口料件或成品缴纳关税。松江海关发现,因完税价格计征基础不同,同和进口的铜带原料与镀锡后成品特别适用于选择性征税。经松江海关指导,2020年5月起,同和选择以进口料件状态申报缴税,当年减免税额逾百万元,内销比例达10%。

今年,疫情因素叠加俄乌冲突及全球消费需求放缓,同和全年总出货量预计下降13%。同和公司董事长尾崎太一介绍,今年,公司内销占比已增至三成,同时,尽管手机客户订单下滑严重,但逆势增长的新能源车业务对同和产品需求很大,此消彼长,抵消掉部分损失。另外,公司长期从日本进口铜带原料,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起生效时,同和察觉其中或有享惠空间,随即向松江海关咨询。松江海关把脉后告知企业,RCEP落地对于中日贸易影响最为显著,协定生效时关税立即降为零的产品就包含了铜带,税率从7%直降为零。松江海关立即帮助同和开展系统测试,同和由此开启省钱通途——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集成运用“内销选择性征税+RCEP”政策利好,共节约税收成本595.4万元,预计全年减免可达1000万元,几乎占公司全年净利润八分之一。公司副总凌乐感慨,“政策集成”带来了出货量虽降但利润反增的奇迹。
易变时代进口车烦恼怎么破?
某德国汽车品牌则有另外的烦恼。
过去正常情况下,该品牌不愁卖,且用户从订车到提车需6个月,汽车出厂前早已锁定主人,抵港下船后即送往4S店。
但延绵至今的疫情,带来了各种易变、模糊、复杂和不确定。因计划赶不上变化,车企须留出一定余量以便销售周转。缺芯潮之下,汽车也可能在并未100%组装完毕情况下先行出厂,后续在销售地口岸补齐相关芯片。另外,车企还必须观察全球销售市场变化,一些进口至中国的汽车,也可能调往周边国家销售。这些变化,决定了进口汽车若仍沿袭“落地即征税”惯例,势必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压力。
敏锐嗅到车企需求变化,松江海关依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支持综保区高质量发展“21条”中汽车保税仓储政策,适时拿出场地及7×24小时“随到随查”服务,全力支持车企应对变化,允许进口车辆在区内保税存放,在国内销售敲定后再缴税。

今年前三季度,松江综保区进口汽车货值达29亿元,激增3.1倍,征收税款7.8亿,增长66%。松江海关物控查检四科副科长谭俊告诉记者,尤其是高端消费品,企业在竭尽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需要外部配备蓄水池、缓冲区,“永远有一套备选方案,实现可进可退,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原地升级的半导体最需要啥?
尼西半导体的故事很励志。尼西于2004年入驻,为全球消费类电子、无人机、基站等提供电源管理芯片,历经18年发展,已从一栋楼发展为四栋楼。
但2016年,尼西启动“出走”计划,将相对低端的笔记本电脑功率半导体生产转移出去。至2019年,尼西上海基地的七成产能已全部切换至外地。
不过,公司早已规划好上海基地的未来,即加大研发投入,为高端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配套生产。近三年,上海基地用于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投入已超过6亿元。公司总经理杜震透露,今年开始至明年初,公司将投资1.16亿元建设全球首条35微米功率半导体超薄晶圆工艺及封装测试生产线。另外,去年起开始建设的汽车电子级封装测试生产线,正开启车载芯片新市场布局,且已锁定全球著名零部件供应商。

那么,原地自主升级的半导体企业需要怎样与时俱进的监管创新服务?杜震深有对比,上海与海内外其他尼西所投资设厂的地区相比,“对集成电路产业链全流程的理解与监管是最好的,没有之一。”他举例,对于不涉出口关税、监管证件或不要求退税的货物,尼西享受了便捷进出综保区政策;又如,松江海关将企业集中申报从原来的一个月放宽到一个季度;再如,针对集成电路生产物料多为进口真空包装且对恒温恒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松江海关探索“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的两段式布控处置流程,集成电路晶圆抵港后仅作外观查验后便直入企业仓库,入库时间压缩,货物更安全,也便于企业更灵活安排生产。
让杜震尤为感动的是,企业今年70%的研发和产业升级设备,都计划在4至6月进口,这些设备关系到企业转型成败。“但偏偏遇封控,当时我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作为我们的客户,专门发函给松江区委区政府,望务必全力支持设备通关。但即便在封控最严峻时期,上海仍保持了口岸畅通,这些关键设备在海关等口岸部门支持下如期通关,也确保我们闭环生产、订单不丢,而客户那张函完全没用上……”
据透露,七成产能外迁后,尼西公司上海基地仅用三年时间又重回外迁前生产水平,如今相同厂房面积,产出效益已是过去两倍以上,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较前年增长18%,今年预计还有5%增长。
记者所采访的这些企业掌门人都说,疫情带来的易变时代,逼迫着企业更精益地管理成本,不断创新方法与思路。但非常时期,外部营商环境显得更为重要。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和监管部门始终敏锐地捕捉企业需求变化和创新力,并辅之以可落地、可操作的“政策集成”服务能力,“这才共同铸就了上海经济的韧性,把太多看似不可能化作可能。”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