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IC十年:放长线、做大事、育人才
《IT时报》推出特别报道《非凡十年·上海方案》,探寻十年来始终追求卓越的上海,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故事”。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元宇宙、绿色低碳……当科技敲开新时代的大门时,上海正从东方走向世界的中心。
对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来说,上海是绝对的中心。
从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来看,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囊括了整个半导体的完整链路,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从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再到芯片设计、制造,到半导体封装、测试,乃至EDA等细分领域都能在这里找到。
科创板创立三年,在已上市的70多家半导体相关企业中,20多家来自上海,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之所以能在集成电路行业拥有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它放长线的眼光,做大事的魄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
这些,让上海更懂集成电路。
放长线的眼光
2018年,在海外微电子行业深耕16年的古元冬决定回国。
当时,集成电路在国内已是一项热门生意,大量热钱撒向相关产业。上海之外,重庆、武汉、厦门、深圳等新的热土正在形成,但在众多选项中,古元冬最终选择了上海。
“上海是懂集成电路的。”古元冬解释,相比其他行业,集成电路投资大,周期长,需要多年的持续投资才能有产出,“上海一直有着做长线投资的打算,而不是想着赚快钱”。
作为最早探索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伊始,上海就将眼光投向了未来,持续性地在集成电路行业投注资金。
长达20多年的投资建设后,以芯片制造业起步的上海,已经在张江和嘉定打造出扎实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张江,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500家。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发,不足一公里,就能看到上海微电子港、中兴研发大楼,继续沿着祖冲之路往东,可以看到华虹集团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如果往前继续朝广兰路方向走,在张江集电港附近,可以找到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紫光展锐、格科微电子、英伟达等芯片企业。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上海工研院”)的所在地——嘉定,则是国内“泛摩尔”重镇。经过十余年发展,嘉定区已经形成了包括材料装备、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测试、系统应用等各产业链节点在内的、较完整的“泛摩尔”产业生态。
古元冬选择上海工研院,是因为那里拥有一条“泛摩尔”8英寸研发中试线。“在实际工业生产中,8英寸的中试线是最普遍的。”这意味着,研究院中这条中试线,是离产业最近的地方,能帮助他实现一直以来研究即量产的目标。
四年时间里,利用这条8英寸中试线,依靠着产业链优势,古元冬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高性能压电氮化铝薄膜相关工艺和一系列传感器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做大事的魄力
上海集成电路完备产业链的建成,依靠的不仅仅是长期投资,还需要有做大事的魄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顶着压力启动“909”工程,以超乎想象的决心创立中芯国际和上海华虹,显示出上海在集成电路上的魄力。经历过华晶七年建厂的悲剧,熬过了中芯国际和上海华虹成立探索初期的挫折,上海才拥有了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决心和勇气。
沪硅集团正是靠着这样的魄力成长发展起来。
尽管硅片被称为“集成电路最基础的粮食性产品”,但直到2018年,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生产大硅片。大硅片,尤其是300毫米的硅片生产完全由海外公司垄断。直到今天,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五家公司仍占据95%以上的300毫米硅片市场,而且,在中国大陆,这些公司没有一家分厂。
2014年,沪硅集团应上海市要求,在临港设立了上海新昇。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兼董秘李炜在不久前举行的集成电路大师讲堂上回忆,“我当年就和研发人员说,一定要搞一个中国半导体硅片的中芯国际来,做一个硅片业的航空母舰”。
正是凭着这样的魄力,2018年,沪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成为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毫米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成功打破了我国300毫米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零的局面。
硅片制造为什么这么难?李炜说,“它是一个全方位追求卓越,人类技术工艺的极限”。
一般而言,想要成功制造出大硅片,需要跨过4+1的难度,首先拉晶本身就很难,在制造过程中,还得保证硅片没有缺陷,保持硅片的平整,控制硅片杂质数量。能顺利走过这些阶段的企业,少之又少。
具体要求有多严苛呢?以杂质为例,一般而言,14纳米节点的硅片需要将杂质颗粒控制在19纳米。李炜打了个比方:“就好比在长三角范围里找1毛钱的硬币,而且总数不能超过10个。”
图源:东方IC
如今,沪硅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之一。目前主营产品包括300毫米抛光片、外延片和200毫米及以下抛光片、外延片、SOI硅片,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处理器芯片、功率器件、存储芯片、图像处理芯片、射频芯片、模拟芯片、分立器件、传感器等领域。
2021年,沪硅集团在全球硅片市场的份额达到3%,并且在国内占据了近20%的市场份额,打破了海外企业对硅片的垄断。
创造人才的“引力波”
大约11年前,王欣宇和300多位上海集成电路从业者一起创办了IC咖啡,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人的一个“据点”。
2011年,2号线地铁张江高科站刚刚建成,集成电路的投资还不像现在这么热,但张江已经开始集聚的产业链,还是吸引了不少集成电路行业的从业者。
“当时张江已经有了封测、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王欣宇说,“但我们想的是,打通集成电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那时的IC咖啡几乎汇聚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投资者、材料商、电脑手机厂商……每天店里有数不清的人聚在一起,聊创业,聊投资,大量的讲座在这里进行。上海第一代集成电路先驱张汝京,还有不少现在说得上名字的上市公司老总们,几乎都在这里开过讲座。一个个创业者从讲座里获得灵感,在张江开拓自己的创业之路。
十年间,王欣宇见证了一批批海外集成电路人将上海作为自己回国发展的第一站,陆陆续续在张江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而这些人到来,也为上海沉淀了一批有经验有技术的集成电路人才。在他看来,这样一支有积淀的人才队伍,才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2019年,古元冬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开始投身人才培养事业。他所在的上海工研院和上海大学共同组建成立了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由他担任院长。
“我国集成电路工艺相关人才其实十分稀缺,企业想要找人,很多时候需要从其他企业挖人,”古元冬说,“这不仅导致被挖角的企业人才流失,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古元冬在实验室
为了培养出更多真正贴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古元冬邀请数十位常年在产业一线从事研发的高端人才来指导学院的硕士、博士生。和上海工研院及外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将科学研究和产业问题相联系,真正了解产业需求,解决关键问题。
“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毕业前基本上都需要参与一版芯片设计、一套工艺流片、一次封装测试、一个创新项目,对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验证、应用系统各个环节有相对系统的理解。”古元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融入产业。
以往,刚毕业的学生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往往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适应期。在集成电路人才稀缺的当下,一些企业甚至需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来系统地培养一个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上海集成电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前,全国集成电路从业者仅有300多人,而到2022年,单上海的集成电路相关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万。
作者/IT时报记者 范昕茹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张江发布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