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1】- 上海篇:再说张江
✦ +
+
前言
为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联合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医耘科技,将于2022年11月10日围绕 “突破·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创新论坛,探讨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投资热点方向,洞见行业未来发展。
亿翰智库作为此次大会的协办单位,借此契机,推出系列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的研究,包括五个篇章 - 1)上海篇:再说张江 2)苏杭篇:苏杭模式 3)广深篇:广深创新 4)北京天津篇:回首中关村 5)总结篇:生物医药大时代
本文作为此次系列研究成果的第一篇,讲述关于上海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的故事
本文主要内容
一、概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5+X”的空间布局
(1)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热潮说起
(2)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5+X”的空间布局
二、核心区 - 浦东新区:借力张江,带动全市、辐射长三角
(1)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依托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南北联动协同发展
(2)张江生物医药的“昨天-今天-明天”
回顾历史:从一个药厂发展成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VIC+Q创新医药产业发展新模式
着眼当下: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四医联动”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展望未来:张江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目前发展面临全新压力,需从危机中寻找新机
三、其它五区 - 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形成差异化发展
(1)徐汇区:借助高度密集的人才、科研、技术和临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命医药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
(2)奉贤区:张江研发、奉贤承接”机制联动,形成“中医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3)闵行区:依托高校,深化“3+X”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4)宝山区:北上海的产业抓手,承担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化的角色,与张江的研发形成错位竞争
(5)金山区:医药创新基地,与张江实现两地联动发展,各自借力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四、总结与展望 – 面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园区还能做什么?
(1)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园区,关键是在城市层面形成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世界级园区的建设与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螺旋提升的过程
(2)基于“大科研+大临床+大制造”产业发展思路的新型园区体系结构是破局的关键,走向中心园区+特色型园区+特色型项目的新发展架构
✦ +
+
概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5+X”的空间布局
(1)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热潮说起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深厚,全球领先药械跨国公司争先在沪布局地区总部、研发和生产中心,整体产业呈现健康稳步发展的态势,2021年生物医药产值超过7000亿元,目标在十四五期间达到万亿级。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2023 年中国医疗支出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未来五年预计全国医疗支出复合增长率为7.6%,生物医药的市场高需求驱动着行业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生命科学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行业已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政策持续助推,在“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医药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被再次强调,相关政策驱动医疗器械、创新药等赛道提速发展。在此背景之下,研发型办公物业作为生命科学企业研发实验的唯一空间载体,租赁需求增长迅猛,为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期上海生命科学企业的租赁需求持续扩张,据仲量联行所追踪的核心型产业园区行业需求分布统计,生命科学企业的租赁需求在所有行业的占比中,从2020的13%攀升到2021年的26%,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来源之一。
表:2020-2021年上海核心型产业园区需求中生物医药行业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仲量联行
根据上海各行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园区开发进度梳理,未来三年全市预计将推出16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物业新增供应。但这些项目中大部分已被生命科学企业预租或定制,整体市场短期内仍将保持供不应求的趋势,可租赁面积仍非常有限,行业提速发展价值产品稀缺,导致生命科学研发办公类型物业租金稳步上涨。同时,根据仲量联行对19家地产投资者进行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90%的受访投资者表示正在考虑生命科学物业投资,其中11%已有物业成交案例,受益于行业发展前景与物业租赁强市场预期,关注这一类资产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2)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5+X”的空间布局
从产业格局上来看,根据《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前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1+5+X”的空间布局。具体来看, “1个轴心”指的是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突出“研发”特色,包括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链,实现“全球新、张江造”。 “5个依托”分别指的是 1)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主要包含精准药物、精准医疗器械、精准诊断、健康服务等领域; 2)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主要包含高端生物制品、原料药、现代中药以及美丽健康等领域; 3)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主要包含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制剂、高端医用材料和高端制药装备等领域; 4)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主要包含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现代医药物流等领域; 5)闵行生物医药创新承载区,主要包含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打造健康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
此外,还包含 “X个特色”,培育环同济医学院生命健康总部基地、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重固虹桥医疗器械科创园等“X”个特色产业载体,聚焦重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促进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加快“专精特新”发展。
图:上海“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各个区也是“各司其职”,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浦东新区为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要依靠张江高科技园区发挥“研发”优势,上海超7成的医药研发企业集聚在该区域;奉贤区则凭借“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和“临港奉贤生命健康先行示范区”,形成自身在生物医药和美丽健康方面的特色;金山区则是主要的医药原料药制造企业集聚区,超5成的医药原料药出自这个区域;嘉定和松江则以医疗器械企业集聚出名;徐汇区凭借得天独厚的高校和科研资源,聚拢了全市超4成的生物技术服务企业;此外,医药销售企业则普遍集中于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和闵行区。
✦ +
+
核心区-浦东新区:借力张江,带动全市、辐射长三角
浦东新区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了上海约30%生物医药企业。其中,以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特色最为鲜明。虽然到目前发展不过20多年,但张江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集聚了丰富的研发资源,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中研究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和新药创新成果最为突出的基地之一。
目前,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依托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南北联动协同发展。其中张江科学城内以张江药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张江总部园、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包括上药集团张江创新药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推进。依托浦东新区南北科创走廊,推进外高桥生物医药园、康桥民营经济总部园、老港原料药基地等一批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发挥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量大国家战略叠加作用,在临港新片区围绕生物医药进出口贸易、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进行产业布局。
图 – 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空间规划)
(1)回顾历史:张江从一个药厂发展成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回顾张江生物医药的发展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1992-1999):早期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包括1994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在张江建设中国“药谷”,1996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药监局和上海市政府五方共建张江“上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一系列举措奠定了张江生物医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坚持在张江发展生物医药的决心和魄力,使得当时世界三大制药公司之一的瑞士罗氏制药公司成功落地,在面对对方提出 “半年内建厂地块要实现三通一平,只签意向书,不给一分钱”的要求下,上海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代价,半年内扭转张江当时“一片农田”的现状。此阶段虽然引入了一家世界医药巨头公司,但因为没有其他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该阶段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氛围还不成气候,发展相对缓慢。
阶段二(1999-2009):真正促使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是90年代末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作为中国的龙头城市,上海抓住了这波机遇,同时市政府又发布了“聚焦张江”发展战略,成立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不仅如此,上海还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药集团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迁入张江,使得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和人群在张江的快速聚集。同时, 由于当时外企对于CRO公司的市场需求旺盛,本土的一批CRO企业争相诞生和发力,又为片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至此,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逐渐进入正轨,开始呈现企业集聚效应,形成相应的成果和产出。2008年,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营收接近110亿元,已经是2005年的2倍多。
阶段三(2009年至今):由于前期本土CRO企业的大量爆发,张江已经借势积累了一定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从新药研发来看,创新性仍显不足。为了防止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张江向硅谷学习, 2009年创新性地引入新药研发创新孵化模式VIC(VC+IPC+CRO),具体指的是生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授权引进、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核心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IPC)把自己研发的新药推荐到张江新药孵化平台,在获得平台专家的评审通过后,可以得到政府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VC)的资金注入,然后可以委托CRO公司进行合作开发。
VIC模式,即VC+IP+CRO,意为“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模式,生物医药行业存在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VIC模式将新药领域的各种要素合理分工和合适分配,通过引入资本和外包服务,协同作战来降低研发风险,加速产业化、资产化和证券化。 VIC模式的核心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资本介入为新药研发补充资金,以“轻资产+杠杆”为新药研发提速,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图 :VIC模式各方角色
随着国内行业环境变化,创新药研发整体产出率低与成本攀升、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一步步增强,同时在国内CRO行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加速了VIC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在这一模式之下,最终进入产业化的新药,中小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并且能够获取最大利润。因此,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中小企业的研发热情,大量中小企业焕发新机,投入创新研发,产业化链条被快速打通,规模迅速壮大。同时,也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这个基础上, 张江通过开拓新药瓣化新模式VIC+Q,其中Q则是最为关键的质量监管和保障体系,将VC、IP、CRO和Quality四者实现有机结合,帮助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针对新药研发的难点、热点的问题解决,推进高质量新药候选药物的发现,重点孵化高质量、市场潜力大、成功率高的项目,为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制造核心驱动。张江现有32家已上市或挂牌企业(包括母公司上市),其投资孵化的CMO82是国内首例成功实现退出的VIC模式的创新药企业。
图 :VIC+Q/PPR+Q 创新模型
(2)着眼当下: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四医联动”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从目前张江整体的生物医药发展情况来看,片区内已经集聚了很多生物研究机构、企业、服务机构。同时,张江药谷依托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际医学园(细胞产业园)、张江总部园、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打造了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四医联动”的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目前,张江生命健康产业高密度覆盖区域已接近20平方公里。此外,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高居全国第一,企业总数、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独角兽企业数、上市企业总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药品审评中心(CDE)药品受理总数、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等8项指标全国领先。
从园区布局来看,张江整体园区包括了如张江药谷、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机器人谷等十几个特色园区,其中与生物医药相关的主要有七大区域型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 :创建于1992年7月,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园,占地25平方公里,其中生物医药工业基地约为3平方公里,定位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端制造,以抗体药物、新型疫苗、蛋白及多肽类生物药研发为重点发展领域。 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 19年成立,重点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基因测序与分子诊断、细胞与基因治疗CRO/CDMO等,已集聚细胞相关企业超过90家,基本覆盖了细胞存储、产品开发、临床研究到实际应用四大环节。 国际医学园区: 占地17820亩,定位高端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集聚区,共集聚企业638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集聚了多家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第三方医学检测龙头企业以及医疗机器人创新企业。 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占地5959亩,定位为定位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共集聚企业159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聚焦体外诊断、心血管、影像诊断、骨科器械等细分领域,促进创新研发项目产业化落地。 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 约3平方公里,定位为创新药物、医疗技术产业化基地及CMO/CDMO委托生产基地,重点承接张江科学城内创新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端制造 张江总部园: 占地面积2905亩,可用土地631亩,定位为研发中心及企业总部。 迪赛诺老港基地: 近0.5平方公里,定位为化学药产业化及CMO基地,重点布局化学药物的高端生产以及化学药物创新品种的产业化平台建设。图:张江科学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而从项目型园区来看,笔者选择了几个颇有故事的园区作为代表,各位读者有兴趣可深入了解:
案例1:张江ACGT Park(原名-张江103/药灵山生命科技园)
项目介绍:张江ACGT Park 位于张江药谷核心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开发企业为药灵山生物医药地产公司,目前园区已吸引多家拥有前沿生物科技技术和服务的公司入驻。园区占地面积64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40平方米。
图:药灵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图片源自药灵山官网)
案例二:张江悦颂生命科技园(星峰资本投资的原名星峰药谷,现已退出)
项目介绍:张江悦颂生命科学园位于哈雷路998号(原星峰药谷),地处张江药谷核心区域,园区属于改造园区,是一个聚焦生物医药、化学研发,医疗器械为主产业园区。园区总建筑面积为29331平方米,周边科研资源丰富。
案例三:张江衡谷1976(改造型产业园区项目)
项目介绍:张江衡谷1976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法拉第路63弄65-66号,毗邻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园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园及全生态办公集合点,在产业链上与药谷基地紧密相连、创新发展。
案例四:ATLATL创新研发中心(高和资本投资的产业园区项目)
项目介绍:ATLATL创新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衡路1077号(前道康宁研发中心),项目体量为26000㎡。当时为了服务好一批出身国际一流药企、研发平台和顶尖实验室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学家,助力其项目顺利落地和成果转化,实现张江真正与世界接轨,打造了这么一个顶级的创新研发平台。项目优势在于世界一流药企出身的管理人才+国际药企同样的研发环境+AI和人文艺术的创新融合+最高效节约的创新服务模式。
(3)展望未来:张江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目前发展面临全新压力,需从危机中寻找新机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张江生物医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对标国际先进区域仍有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需要焕发新的活力来支撑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土地资源不足,没有足够空间使得大型企业落地;二是公司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生活成本也不断提升。在此现状之下,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外移,一部分资源被市内的北上海医药高端制造集聚截留,另一部分资源则被转移至周边的城市,如苏州、南通、杭州和宁波等地。尤其是周边城市大量承接了溢出的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企业,如杭州生物医药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绍兴万亩千亿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包括南通启东也出台了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相关规划。
因此,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之下,张江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的扶持力度,为片区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来鼓励新药研发,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 +
+
上海其它五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形成差异化发展
总的来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以政府主导的园区发展模式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性。除了上述讲到的浦东新区之外,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也有自身发展的优势与特色。
(1)徐汇区:借助高度密集的人才、科研、技术和临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命医药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
按照规划路径来看,徐汇区主要以枫林为主要聚集区,统筹优化生命健康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枫林为核心,漕开发、生命蓝湾为支撑的“一核两基地”金三角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三大区域相互补充、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内汇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数十家国家级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十余家顶尖学府,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8家甲等医院。近年来,徐汇区以生物医药为抓手,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探索一条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特色的“枫林路径”。
区域内生物医药园区具体案例: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
在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上来,早在2018年,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就正式被纳入上海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健康医疗服务业战略布局。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了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十强企业中的四强入驻,加上一大批外资、民营及科创类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园区体量不断增大。在中小企业培育扶持方面,园区每年举办超50场政策培训和线上线下项目路演,成立“枫林-信谊健康学院”为地区生命健康产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中高层管理人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独角兽”全生命周期生态圈愈加成熟,能够与浦东张江等市级产业园区错位互补、协同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奉贤区:张江研发、奉贤承接”机制联动,形成“中医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根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中,明确了奉献产业创新高地的“四大核心区”,包括东方美谷生命健康核心研发区、杭州湾生命健康转化承载区、奉城生命健康创新拓展区、临港奉贤生命健康先行示范区。其中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是属于上海“1+5+X“中五大依托产业园区之一,主要包含高端生物制品、原料药、现代中药以及美丽健康等领域。
根据未来的土地供应,奉贤区将持续推出6000亩土地、400万平方米物业用于生物医药的产业承载。
东方美谷生命健康核心研发区(生物科技园区+工业综合开发区)聚焦于新药临床前(GLP)和临床研究(GCP)、评估和转化机构等; 杭州湾生命健康转化承载区聚焦于国内外主流市场原料药、仿制药等; 奉城生命健康创新拓展区聚焦于IVD体外诊断、康养综合体等; 临港奉贤生命健康先行示范区聚焦于精准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区域内生物医药园区具体案例: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
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是上海奉贤区2015年起重点打造的产业品牌,占地面积14.1平方公里,主要聚焦美丽大健康产业。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到,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聚合全球化妆品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高能级总部集聚地,其中重点提到打造东方美谷时尚美妆产业金名片。
在这个规划之下,东方美谷在积极探索美丽健康产业能获得成功的路径,事实上,现在的东方美谷已经是超千亿能级的美丽健康全产业链平台。据统计,每天上海全市25%以上的化妆品企业在这里加工、生产,总产值过百亿元的美丽健康产品从这里打包分装、远销海内外。
同时,作为上海5个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选择了一条聚焦新型疫苗、精准医疗和治疗性生物制剂等生物医药的产业精准精细“赛道”。重点发展疫苗、现代中药等领域,着力打造东方关谷-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东方美谷品牌优势,推动奉贤经济开发区、工业综合开发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奉城工业园区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3)闵行区:依托高校,深化“3+X”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闵行区的定位为生物医药创新承载区,主要包含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打造健康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闵行区基于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优越,形成了北服务、南研发、东转的“3+X“的产业布局,同时依托区域内华东理工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重点引入了具有高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孵化氛围浓。北部将发挥虹桥枢纽区位优势和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高端医疗集聚优势,建设虹桥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功能区;东部将建设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功能区,规划“浦江基因未来谷”;南部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发挥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创新引领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辐射作用,打造大零号湾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功能区;同时,培育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梅陇基地等“X”个面向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特色基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区域内生物医药园区具体案例:浦江基因未来谷
项目位于临港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功能区内的的“浦江基因未来谷” 在2021上海(闵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峰会开幕同步揭牌。浦江基因未来谷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兼享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综合保税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的功能优势,按照“一体两翼”布局,建设1个“核心发展区”(国际生命健康城)和2个“特色集聚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未来拓展区),形成集研发制造、总部运营、检测服务等基因全产业链生态。目前已汇聚因美纳、普洛麦格、之江生物、思路迪、艾德生物、燃石医学等国内外基因行业巨头。
(4)宝山区:北上海的产业抓手,承担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化的角色,与张江的研发形成错位竞争
宝山区具备承接张江外溢产业的区域优势,积年以来,张江“药谷”一直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也就是有很多在张江孵化出来的初创企业,没能在张江生根发芽,后期反而外溢到其他区域。宝山的具体操作是以“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抓手,承接张江生物医药溢出效应,将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留在上海;目前的现状是,发展有势头,但依旧存在一些园区招商老大难问题,例如企业搬迁落地注册慢等,导致片区产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区域内生物医药园区具体案例:国盛产投·宝山药谷
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一期)坐落在宝山区罗店镇祁北东路东段、潘泾路东侧,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是2021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和宝山区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重点项目。总体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约18亿元。其中,一期占地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原创新药”制造,导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高端生产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
(5)金山区:医药创新基地,与张江实现两地联动发展,各自借力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近年来,金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逐步显现,已成为金山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之一。金山工业区作为上海市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生命健康产业占地2.78平方公里,被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委命名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茂创新基地。产业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化学药品、生物生化制品、中药制剂等领域。同时,金山区通过与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整合各自在生产、研发领域优势,实现两地联动发展,进一步释放了上海张江品牌和政策优势,加快了金山工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伐。金山区逐步成为张江研发创新成果的产业聚集地,以及张江高端绿色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承接地。
区域内生物医药园区案例:上海湾区生物医药港-张江研发金山制造核心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
上海湾区生物医药港作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是“1+5+x“重要规划中的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之一,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依托杭州湾北岸的地理优势,承接上海、长三角地区对高附加值原料药、制剂需求,打造南上海高端、大规模的制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CDMO、CMO行业,助力生物药研发与生产,以满足更多临床需求,惠及患者和社会。
上海金山·湾区生物医药港通过两大抓手布局产业,一是张江研发+金山智造的组合,2015年,金山工业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张江金山生物医药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目前,从张江来到金山的医药企业已经达到十余家,包括科济制药公司、朗润青赛生物、安瑞唯科、创稷医疗科技等
第二抓手是依托公卫,发力疫苗。区域内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一所具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地503亩,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完备的科研平台,为国内170多家临床、科研和制药企业等提供服务。依托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高水平研究队伍和疫苗研发孵化优势,多家企业快速成长,包含复星凯茂、朗润青赛生物、近岸蛋白等。
✦ +
+
总结与展望 – 面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园区还能做什么?
(1)园区的建设与城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螺旋提升的过程
从匹茨堡到纽约,从波士顿到硅谷,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规划、园区的规划密不可分。我们回顾世界级的“药谷”,波士顿肯德尔广场、旧金山硅谷湾区、德国慕尼黑BioM,这些世界级超一流“药谷”园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规划。 打造世界级的生物医药园区,关键是在城市层面形成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园区的建设与城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螺旋提升的过程。那要构建世界级的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实是一个城市发展、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其落位于园区而不仅局限于园区,园区建设者,也是城市发展的规划者,需要去思考的是,园区还能为上海这个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能做什么?
(2)基于“大科研+大临床+大制造”产业发展思路的新型园区体系结构是破局的关键
从整体来看,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最新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0亿元,实现总规模4000亿的增长;推出可用空间累计26000亩,深入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发展历程来看,上海生物医药拥有政府支持和城市依托,但究其薄弱之处在于产业与市场的对接不足、产业要素融合不足和更深层次“从0到1”的产业原创能力不足。园区建设模式为上海提供了企业集聚和群落化的基础,而产业集群化和网络化则需要更大区域内的多主体相互融合的创新系统建设,从而实现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网络化和协同力”。 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布局规划来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首先要实现跨部门联合,形成以金融功能为核心的“大科研+大临床+大制造”的产业联动机制,在这个大前提下,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信息、资源和政策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而园区也应协同这个创新趋势,从传统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的结构模式,走向中心园区+特色型园区+特色型项目的新发展架构。
图 – 研发、初创、总部、制造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体系
*引自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布局规划思考》
超越产业园区的范畴,从“产-学-研-用”的视角进行讨论,更应该可以整合梳理上海跨部门的生物医药资源要素,形成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社区服务以及传统产业区块资源的叠合分析。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产业功能网格,培育孵化多层次产业节点,在一级节点之下拆分二级节点,在企业下形成研发、制造、服务、销售体系网格,在研究机构之下整合研究院所、高校、实验室资源形成体系网格,在医院下有诊所、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在社区下细分街道网格中心、社区单元,在产业区块方面整合基地、产业社区等,一个成熟的、完善的生物医药园区则是应该具备以上重要资源要素、协同进步。除此之外,应该形成多城市、多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跳出城市,吸取、学习各地在研发、创投、营销、物流等各个领域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套实现研发合作、设施共享、人才交流的良好产业循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
3.《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
4.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布局规划思考》
5.仲量联行《创新策源,顺势而上,上海生命科学物业市场机遇与展望》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在此文后留言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亿翰智库(ehresearch)
感谢配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