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的王一平,婉拒妻子升迁,子女不是工人就是农民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在战争年代当过人民军队的政委,在和平年代做过人民政府的市长,一生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功勋,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他任职上海市纪委主任期间,却“狠心”婉拒妻子与他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五位子女也没有一个人在政府部门出任重要职务,全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
这位思想纯正,作风正派的革命家就是被陈毅市长点名要人的王一平!
他对结发妻子说:“我分管的部门你不能去!”
王一平的结发妻子张修梅,两人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结缘,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组建起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当和平来临,王一平在炮火中磨砺出来的能力被挖掘出来后,很受上级领导器重,时任第八兵团司令员的王建安,也就是王一平当时的顶头上司,对他的工作能力更是看重,他对王一平的军事指挥才能时常赞不绝口。
然而,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远在上海的陈毅市长早就听闻王一平的大名,一通电话打到王建安这里,指名道姓地要求王建安放人,上海需要王一平。
对此,王建安愤愤不平,他可不想失去王一平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可是,陈毅却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斩钉截铁地说出四个字:这是命令!
就是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四个字,将王一平叫到了上海,出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这是王一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拐点,从此,王一平便将上海当作自己第二个家,并且一直将心思花在工作上。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7年,此时分管纪检工作的王一平依旧保持着朴素廉洁,刚正不阿的革命作风。
此时她的妻子正在园林处工作,人们看到他们夫妻俩都是对革命工作有过多年贡献的老同志,别有意欲将张修梅调到纪委担任副主任。而时任纪委主任的正是她的丈夫王一平。
“我分管的部门你不能去!”这就是丈夫对妻子掷地有声的答复!多年来党的栽培,早已让王一平成为一个极其有原则的人。
正是因为妻子是至亲之人,瓜田李下的嫌隙,不得不注意,但丈夫这样的决定却让妻子十分恼火,在妻子看来,按照丈夫的逻辑,要是当了市委书记,自己连上海都待不下去了!
但无论张修梅怎么气恼,在王一平看来,原则就是原则,定下的规矩就绝不容更改!那么,是什么样的人生历程,造就了王一平如此朴实的革命作风呢?纯朴是怎样炼成的?
王一平从小天资聪颖,他出生在位于山东的沿海县城荣成的一个小渔村里,20世纪初,整个中国民生凋敝,贫瘠不堪。
加之长期以来禁海令的影响,村子里的居民根本无法做到“靠海吃海”,这些在海边的渔民生活困顿不堪,大都忍饥挨饿,勉强度日。
但王一平的父母相当开明,尽管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仍然一心想要孩子把书念好。知识改变命运的至理名言,也深深烙印在了一对朴实的渔村夫妇的心里。
因此,贫穷并没有限制王一平对知识的追逐,反而使他更加发奋图强,刻苦用功,当他不负众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师范学校时,朴实的父母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在学校里,王一平接触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进读物,从那时起,他便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坚定决心,要为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尽一己之力。
那时,学生们会频频组织爱国运动,作为旧中国的一批爱国青年,他们怀着豪情壮志,立誓要为改变中国现状殚精竭虑,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1935年11月4日,王一平听从党组织安排,参与了反抗国民政府的武装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场运动很快失败。
王一平遭到通缉,得到消息后,王一平尚未来得及与家里打招呼,便连夜由烟台转到北平,在北平他参与到了“左联”的一系列工作。王一平是家中独子,家里很是溺爱,奶奶见他不辞而别,为此将双眼都哭瞎了!
尽管危险重重,但王一平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通过爱国运动,王一平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发生频繁接触,他于1937年顺利到达延安,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随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中央党校学习,在此期间,他对马列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接下来返回老家山东的抗日战场上,凭借着这份坚定信念,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所显现出来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上级的嘉许和高度认可!
故此特意将他作为军事人才重点培养,上进好学、悟性极强的王一平迅速成为一名高级政工干部。
在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著名的三大战役中,王一平都是作为我军高级将领率部队与国军展开殊死战斗,为我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就是王一平的前半生,在浴血奋战中,他不仅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华,更培养了自己艰苦朴素,刚正廉洁的革命作风,婉拒妻子升任纪委副主任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
此外,他的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精神还体现在他在上海期间的“打虎”事件上!
实事求是,刚正不阿说到王一平“打虎”,则进一步体现出他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优良作风!50年代初,全国兴起了一股“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的三反浪潮。
王一平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让“三反”运动达到真正“肃贪反腐”的目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王一平务实的思路是正确的!
对待工作,王一平是如此务实认真,对待子女,王一平却几近苛刻。
他的大儿子从军队复员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想要让他进入干部训练班进行进修,日后晋升领导岗位,但这却遭到了王一平的坚决反对。
无奈之下,大儿子只好退出进修班,一直在工厂从事着普通工人的工作。
更有甚者,他的二女儿全家远在外地,由于王一平的“不近人情”,迄今为止二女儿一家都不曾回到家乡。
身为上海亿万百姓的父母官,王一平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让全上海百姓都看到他王一平绝对是一个不搞任何“特殊化”的人。
唯一爱好,收藏书画作风纯朴,严于律己的王一平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从不铺张浪费,但从小就热衷传统艺术的他,对书画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名家作品,他总热衷收藏,多年来,他的工资收入并不多,但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开销外,他的收入近乎全部用在了购买书画艺术品上。
60年代,名家花鸟画家林良的一副丹青让他尤为热衷,但在当时而言的900元的天价,让许多收藏者都望而却步。
但是王一平却拿着著名画家吴昌硕的一幅作品去做了不平等的交换,然而,在他看来,这场交易很值!
年老后,为了让自己心目中美好的书画精品得以传承,他将自己收藏的所有古代艺术藏品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博物馆,反倒将一些现代艺术画作留给了子孙,以期陶冶他们的情操。
这一无私行为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都认为王一平老人有着对祖国一份无私的爱,与崇高的革命情怀!
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一平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他的大公无私,心存大义,勤劳朴实,恪守本分的革命精神,也看到了他尊崇传统,儒雅博识,敏锐好学,勤奋上进的赤子情怀!北大才女刘媛媛曾在演讲中说: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
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革命家王一平的亲身经历将这段话诠释得更加鲜活,他就是一位立志改变社会的斗士,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亦如此!半个世纪的激荡风云,半个世纪的初心不改,塑造了一位老革命的无私情怀与崇高品质。
今天,生长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岁月静好,更要秉承如王一平这样革命先烈的精神意志,为未来可期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