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好的三代试管医院(老人没证据无奈想撤诉,上海这位法官主动劝他再等等,最终助其拿回一笔动迁款)

admin 3年前 (2022-10-22) 上海试管婴儿 45 0

原标题:老人没证据无奈想撤诉,上海这位法官主动劝他再等等,最终助其拿回一笔动迁款

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习近平

1991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老年法庭,专门审理60岁以上的当事人的民事案件。2019年初,这个团队迎来了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女法官白云。

老先生爱吃鳝丝,老太太嫌贵,吵到要离婚;老太太和别人一起跳广场舞,老先生不乐意了,提出离婚;几十年的邻居,因为一盆花吵得不可开交……一起起看似琐碎的案件背后,其实是一位位渴望从法院获得公道的老人。

特殊的群体更需要特殊的呵护。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白云与同事们一道,以一次次公正裁决守护每一位老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来想想办法”

截至20211231日,全市户籍人口1495.34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2.22万,占总户籍人口的36.3%,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1.6%。受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应诉能力往往较弱,这让他们在法庭上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75岁的吴老伯在老房子动迁后获得一笔安置款,其中8万元由弟媳妇暂时保管,两人还签了一份协议。如果是年轻人,基本都知道协议要一式两份,自己手里得有一份。可是,上了年纪的吴老伯没想到这一点。弟媳妇赖账后,他一筹莫展,只能向法院起诉。当吴老伯得知没有证据,打不赢官司后,他又来到法院申请撤诉。当时,老人失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白云,于是主动劝老人再等等:“我来想想办法。”

白云重新翻阅案件卷宗,重点了解被告的家庭关系。从案外人口中得知,被告家是女婿当家后,她把女婿请到了法院。“你学历高,收入高,肯定不是贪小便宜的人。”聊了几句家常,白云切入正题,“8万元对你们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吴老伯他们很需要这笔钱。我想请你说实话,你的岳母究竟拿没拿。”

女婿显然知道这份协议,而且也不想拿走这并不急需的8万元。他当即承认了此事,并承诺回去之后就把钱还给吴老伯。考虑到吴老伯不会用手机银行,白云要求他们用现金支付。

吴老伯来法院领取现金的那一幕,至今令白云记忆犹新。那天,老人拎了个蛇皮袋,一张张地数钱,边数边哭。一向伶牙俐齿的白云看着眼前的场面,安慰的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牢牢刻在每一位上海法官的心里。“老年人可能不懂法律,不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但是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是不会变的。”白云说。

因为感受到了这份渴望,她总是会忍不住给自己揽一些“麻烦事”。

“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

近年来,不少人盯上了上海老人名下房产、动迁安置款等财产,其中甚至有他们曾经最亲近的人。每到这时,法官们的公正司法就成了保护老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年过八旬的孙老伯自幼肢体残疾,结婚后一直没有子女。40多年前,孙老伯的母亲做主,从孙老伯兄弟的孩子中挑出一个过继给他当养女,但几年后,养女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直到2013年,离了婚的养女在上海无处可去,才再次带着孩子搬到孙老伯家中。

2019年,孙老伯居住的老屋迎来旧改,他可以分到300余万元动迁安置款。得知消息后,养女对孙老伯热情了许多,主动提出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20204月,孙老伯突然接到征收事务所通知:养女拿着法院的判决书,要代替他领走300多万元补偿款。原来,当初养女带孙老伯去的不是医院,而是一家鉴定机构,给孙老伯的结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于是养女向法院起诉,成了孙老伯的监护人。

孙老伯得知后,向静安法院起诉请求撤销原判决。这个案子到了白云手中。认真看完案卷后,白云发现,案情比想象中更复杂。在养女带孙老伯去做鉴定之前,孙老伯已经在公证处立了一份意定监护公证,指定了他的一个侄女作为自己失智之后的监护人。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就成了本案的关键。

白云特意挑了孙老伯的养女、侄女都上班时突然登门拜访。打开房门,看到法官时,孙老伯感动得落泪。当白云询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时,老人点了点头,“记得,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

“如果您感到不安全,或者受过任何威胁,我们现在就可以带您走。”落座后,白云的话很直白,老人的回答也简洁有力:“我相信我侄女。”仔细观察了老人的居所后,看到了侄女贴心的安排,白云心中有了答案。很快,判决结果公布,老人的监护权归侄女所有。这起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后来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第二批典型案例。

“司法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仅体现在判决结果,更体现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白云说,这也是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团队的一个传统。为了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就能获得诉讼服务,近10年来,法官们共上门受理涉老案件80余件,上门谈话2000余次,上门开庭、社区开庭220余次。

将心比心传递司法温度

白云曾经接待过一位长期信访的老人。在听了老人长达2小时的絮叨后,白云把老人送到法院门口,温柔地叮嘱他:“总在外边跑,要注意身体。”老人停下脚步道:“白法官,就冲你这句话,这个案子不管你怎么判,我都接受。”

“法官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机器,我们多一点耐心听他们说完,矛盾可能就解决了。”在白云看来,法官是社会关系的医生,追求的不是判了多少案子,而是实质性解决了多少问题。因此,在法庭上十分威严的她,在庭外充满了亲和力。

熟悉的乡音,是让老人打开心防最好的方式之一。生长于东北,求学于西南的白云,在工作之余看视频、看电视,自学上海话。如今,她已经能全程用上海话和老人们交流。很多老人都听出她的上海话是“洋泾浜”,这更让他们感受到法官的关怀和温暖。这份温暖还体现在法庭外的一件件小事中。比如,开庭前一天,白云会给老人打电话,提醒他们开庭时间,叮嘱他们带好身份证等证件。

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法院在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的同时,特别注意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留下“后门”,避免他们陷入“数字鸿沟”。今年3月底,因疫情防控需要居家办公的白云组织了一次线上庭审,她不仅详细告知了老人如何使用上海法院在线庭审系统,还贴心地请老人的家人设置了手机和平板电脑两个窗口,以防掉线。

“将心比心,当我老去的时候,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对我好一点。”白云说,温暖是相互的,她也经常被老人们不经意流露的关心所感动。

专家点评

法官走进当事人心里 传递公平正义的温度

白云是位专业法官,穿着庄严的法袍在法庭上依法审理案件。她也是一位不那么专业的法官,在法庭之外投入大量精力学习上海话、沟通谈心、上门服务。正是通过这些法庭之外的工作,我们的法官补上了当事人诉讼能力的短板,走进了当事人心里。在威严的法庭上,法袍和法槌象征了公平正义。在面对面的家长里短之间,让人感受到法袍之下公平正义的温度。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的核心要求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如白云法官所言,“司法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仅体现在判决结果,更体现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强调司法的公正,让违法犯罪活动受到制裁和惩罚,更要让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保护和救济。既要严格把握尺度和力度,也要讲求人性和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团队超过60%的民事案件以调解和撤案方式结案,充分回应当事人的诉求,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切身感受,修补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切切实实以有温度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重要体现。推进司法公正,必须坚持司法为民,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既给予当事人正义,也解开当事人“心结”,助他们心平气顺、安居乐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蔡爱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免费电话试管方案咨询微信咨询

试管助孕咨询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干货微信添加 咨询助详情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