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以特色山海文化、道教文化、茶渔文化、民间艺术而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厚重之地。秦汉时期的帝王方士,唐宋元代的名道高僧,明清时期的硕学鸿儒,栖隐名流,墨客雅士等都先后来过崂山,留下大量佳话名作。佳景天成的自然资源,富集丰饶的人文资源,将山海形胜与诗情画意集于一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这座海上仙山的魅力
是通过哪些文化符号吸引我们
一起欣赏
极具代表崂山的优秀文化色彩吧

山
海
文
化
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所以相比其他名山大川,崂山最独特的景观就是山海组合的“山海奇观、碧海青山”。“峻秀横天东,下插沧海高凌空”,元代大学士张起岩的诗句,生动的道出了崂山的特点,海上仙山风景殊,山海奇观天下峻。

崂山,以“山海奇观”独领我国名山之风骚。群山之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象形山石千姿百态,形神皆肖,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花岗岩峰丛地貌令人叹为观止。崂山海岸线蜿蜒曲折,风光更是别具一格,或烟波浩渺,广阔幽静,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海上看山,群峰连绵,如画屏仙境;登山观海,水光一色,如浩瀚天界。

诗仙李白曾用“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为崂山的仙境胜景代言;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留下诗词数十首,为崂山一路打call;而清代鬼才蒲松龄更是崂山出色的品牌大使,凭借《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等故事,让崂山活色生香、名扬四海......

崂山,天工造化,神秘虚幻,集山海自然美、形态美、色彩美为一体,既是一方自然瑰宝,又是一座古老的宗教文化宝库。
宗
教
文
化
儒道佛是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崂山文化构成的鲜明特色。儒道佛“理一分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自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历史上,崂山是儒道佛互依共荣、共趋发展的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三教同缘、三教合一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深层原因,可谓三教合一,三教共荣、三教互补、三教一家。

在瑰丽多彩的崂山文化长河中,房凤栖隐,逄萌养志,郑玄授学,法显东归,长春弘道,憨山兴教,儒道释诸家先贤硕儒、大道高僧在崂山的居处行止,过往足迹,吸引了秦皇汉武、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历代帝王的目光和脚步,赢得了历代文人名士、官宦显达的倾慕和眷顾。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文化历史悠远。道教文化作为崂山文化的主脉,为崂山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春秋时期,一批方士云集于此,战国后期已享“东海仙山”盛誉,秦始皇东巡、汉武帝亲临,都与访仙问道有关。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到崂山,搭建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这一时间比道教的正式成立(公元142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建天师道,以《道德经》为祖经奉老子为教主),早了282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崂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后经历代,崂山道教日益发展兴盛,宋元时期发展到鼎盛,明清不衰,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

佛教自三国时期传入后,便广为传播,与道教此消彼长共同发展。东晋求法高僧法显登陆崂山南岸栲栳岛,著名的佛寺古刹有崇佛寺、法海寺、海印寺、潮海院、华严寺等,那罗延窟更为佛门圣地。

崂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荟萃了历代名道高僧建宫筑寺,传经布道,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丰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立的崂山地域文化体系,更衬海上仙山之名。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