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2022年3月,《中华男科学杂志》发布了新版《男性不育诊疗指南》。这是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继2016年发布《男性不育症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来,时隔六年,结合男科学的国内外发展成果及我国具体临床实践,经过大半年时间讨论修改,今儿终于出炉啦!

相比于2016年指南,2022年指南新在哪儿呢?
不急,在说不同之前,我们看看有哪些是不变的?
一、男性不育的定义及原因没变。
男性不育是指育龄夫妇有规律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由男方因素导致女方在一年内未能自然受孕。
按照解剖部位划分,将病因区分为睾丸前、睾丸及睾丸后因素。
二、诊断方式和基本流程基本一致。
两版指南均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略有不同的是,2016年指南辅助检查分两部分,推荐检查项目(精液分析,生殖内分泌激素,生殖系统超声检查)和可选检查项目;2022年指南则按检查类别分为实验诊断(精液分析及精子功能相关分析,尿液分析,遗传学检查),生殖系统超声及睾丸活检。
三、宣教要点几乎相同。
两版指南对影响男性生育力的因素,精液分析的理解,精液检查注意事项等都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说明。精液检查依然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但并不能仅仅依据精液检查的结果就预测男性生育力。
重点来了,变的地方呢?
你猜对了,治疗。
第一,新版指南给出了男性不育的总体治疗原则,这在旧版中是没有的。
①男性不育并非一种独立疾病,大多是多种病因和因素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应尽可能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②对于病因不明者,应依据患者及配偶的情况,遵循患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审慎选择经验性治疗。尽管这些经验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大多已明确,但应用于治疗男性不育时多为超说明书应用, 且疗效尚存一定争议;
③治疗应该至少覆盖1~2个生精周期(即3~6个月),同时应该定期评价治疗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
④应强调夫妇同时诊治, 综合夫妇年龄、病情、治疗方法的有创性和卫生经济学的降级治疗原则,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二,新指南一改旧指南对于治疗的分类(药物治疗,性功能障碍综合治疗,手术外科治疗,非梗阻性无精症的手术外科处理,中医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及注意事项),在药物治疗之前加入了一般治疗和物理治疗。
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控制 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会让不育男性获益(生活方式)。同时要关注不育夫妇的性生活,依据双方具体情况给予性生活方式指导,以提高自然受孕机会(夫妻生活)。膳食补充剂可以改善精子质量参数和影响男性生育能力(营养支持)。补充氨基酸有促进精子生成、为精子运动供能等多重作用(营养支持)。
不难看到,新指南特别强调了一般治疗的作用。明确提出生活方式和营养支持对于改善甚至治疗男性不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越是对疾病的发生有深入的研究,我们越会认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对我们的短期及长期健康水平及疾病风险都有重大的影响。早在十多年前,国外就有学者出版专著《生活方式医学》。
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也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营养不良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整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死亡原因。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石汉平指出,营养不是辅助,不是支持,而是治疗,而且是一线治疗。
特别要指出的是,新版指南指出,膳食补充剂可以改善精子质量参数和影响男性生育能力。有两个关键词值得琢磨。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