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在调查上海老字号复工复产时,意外发现,在华山医院里有一家始终不曾歇业的老字号面包店。这家店为何坚持营业?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店长李丽讲述了小店的故事。
我是光明乳业牛奶棚华山医院店的店长,我们店开在华山医院住院部,本轮疫情发生后,我和搭档唐明红一直住在店里,没有歇业一天。能够留下来工作,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荣幸。
医院是抗疫第一线,医生、护士连轴转,很辛苦。很多线下店铺停业了,他们要采购物资也不方便。所以,我们这家店开着,多多少少能为他们提供一些面包点心和牛奶。其实,在疫情发生前,我们店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疫情发生后才只向医生、护士、护工等院内员工开放,因为患者已经闭环管理了。有时候,护工也会帮部分患者来买些点心牛奶,换换口味。对我们来说,开着店就是本职工作,没什么值得宣传的,不过想到在特殊时期,能够让大家尝到新鲜出炉的面包和牛奶,还是有些成就感。

从通知说浦西地区要全面封控开始,公司就决定坚持营业,因为我们这家店的位置比较特殊,可以说是老字号能为抗疫一线做的一点点实事,所以我们要坚持。医院管理比较严格,我和唐明红从3月31日起就住在店里,已经1个半月多了。
要说不想家,肯定是假的。从3月开始,医院经常实施临时闭环管理,我就不太回家,而丈夫去公婆家照顾患病的公公,结果遇到公婆小区临时封闭,丈夫就留在了公婆家,家里只剩下高一的儿子。当时,儿子经常买盒饭吃,我难得回家时,除了给他做饭,就是替他再囤一点盒饭等速食产品。3月31日住进医院前,我陪儿子去便利店挑了不少他喜欢的盒饭,想着让他一个人将就几天。直到4月7日,丈夫才拿到通行证,回到我们自己的小家。说实话,儿子一个人在家时,我还是担心的。不过,要谢谢我们南京西路街道。我电话他们说了家里的情况,他们很照顾孩子,给他送去了面包、包子、牛奶等。
唐明红家也一样。她家有90多岁的老人,还有一双儿女,儿子才初一,女儿大学刚毕业。这一个多月来,两个孩子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老人。她从来都不说这些,但我知道她很牵挂家里。可在决定要驻店的时候,她一点都没有犹豫。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医院需要我们,我们就把店开下去。

其实,公司和医院也很照顾我们。公司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每天给我们配送,而且尽可能满足医院的需要。比如,之前店里的吐司每天也就销售二三十个,但现在,往往100个吐司送过来,上架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最多的一天,我们卖出了大约500个吐司。公司在送货的时候,也常给我们送些水果、生活物资、防护物资之类的,叮嘱我们补充营养,做好防护。医院同样如此,一直问我们有什么需要。我们的餐饮、洗漱等,都是医院帮助解决的。
很多人问我们,坚持在医院里营业,害怕被感染吗?这个真的不怕。医院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到位,我们每天都会跟着医护人员一起做核酸检测,也会定时对货架、商品外包装进行消毒。这些都有台账,还要拍照打卡给我们区域经理留档。因为防疫到位,所以我们不害怕。

一直在医院里工作,有很多感动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医生护士们集结出发去方舱,除了领队的医生年纪大一些,其余都是很年轻的医生护士。他们在医院门口拍照,我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他们年纪那么小,却义无反顾地去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与他们相比,我们做得真的很少。
要说比较难忘的顾客,肯定有张文宏。我们很崇拜他,他来店里买东西时,我们会有点小激动。他很低调,看上去有点严肃,每次总是买一罐950毫升的大瓶装致优外加一份点心。我们也不好意思和他说话。不过,看到他还有华山医院的很多领导都在医院忙碌,我们就很安心,知道医生们都在为这座城市努力。
最近,上海社会面清零了,一些地区已经复商复市。我们也很期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相信这一天不会太晚。问我解封后最想做什么?还真没什么特别想做的。想回家看一看,再去金山探望一下母亲,然后能像以前一样工作,每个人都能从我们店里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口述:李丽 文字整理:任翀)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